关键词
把握时代精神 繁荣文艺创作 加强作家队伍建设 为人民出好书数智赋能融合发展
弹指韶光,十载春秋倏忽而过。
十年文化强省,十年文化传承,古老三晋焕发时代新光彩。梳理这十年,你会看到,文学晋军逐渐壮大,一个个来自山西的名字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瞩目;晋版好书琳琅满目,人们在书海中徜徉,开卷展读未来。
文学晋军 书写三晋大地新史诗
说起山西作家,人人都能说上一串。
这十年间,人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从山西走出的作家,带着他们的作品,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莫过于科幻作家刘慈欣。他相继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雨果奖、轨迹奖、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中国版权金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以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上映获得超高口碑,开创了中国电影的“科幻元年”,山西文学有了一个新的高峰。
2022年夏末,我省作家杨铁军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王祥夫获首届高晓声文学奖,蒋韵、张平获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闫文盛、张二棍获茅盾文学新人奖,我省文学事业开启了新的收获季。
而在网络上,陈风笑、董群、叨狼、竹宴小生等为代表的“大神”级别网络作家不断涌现,由我省网络小说改编的《战狼》《余罪》《祝卿好》等影视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优秀的文学作品,反映着时代的精神气质。这十年,山西文学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主题创作。推出了《爱的礼物》《掷地有声》《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活水》《大地》《父亲和我的时代》《扶贫纪事》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题系列作品。
推出了《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红色银行》《红星照耀北国》《中共第一城》《红星杨》《沁源围困战》《重回1937》《战火中的青春》等红色主题系列作品。
推出了《火山红,黄花黄》《水土——中国水土生态报告》《折叠的时空》《大湄公河》《经络山河》《所有人的春天》等一批表现转型综改、生态文明建设、抗疫斗争等主题系列作品,多部作品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和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项目。
推动山西作家作品经典化进程,编辑出版《“晋军崛起”精品典藏》19卷,启动“山西新文学经典丛书”10卷的编辑工作。《山西文学》《黄河》两刊发表的我省原创文学作品被全国大刊名刊转载数量逐年上升,在全国文学期刊方阵中的影响日益增强。
太原、晋中、忻州、吕梁等市文学界和太铁等行业作协推出了《点亮太原红色地标》《小康路上》《风起智能》《记录小康——晋中市新农村题材纪实文学作品选》《不负人民——忻州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决战吕梁》《使命至上》等优秀作品。大江东去,斗转星移,全省文学工作者迈着豪迈的步伐热情讴歌新时代新征程。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时代光彩。省作协深入挖掘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作家参与中国作协百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出版《白居易传》等9部作品,《墨子传》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实施长篇小说与三晋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双百工程”,出版经典长篇小说34部,新创长篇小说13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23部;完成长篇历史散文《古灵魂》的创作;加强文旅融合,联合各市组织创作《走进山西系列丛书》《北魏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典藏古河东丛书》等共计33部,与省文旅厅联合组织的《人说山西好风光》丛书正在推进中。太原、朔州等市文学界开展的“太原故事”“读朔”等系列创作,有力挖掘、保护了地方特色文化。
到人民中去 让文学创作扎根生活
2022年,汾阳市贾家庄被评为中国作协文学实践点之一,同时将开展“国之大者·新山乡巨变”采风活动,我省文学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有声有色、成绩斐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生动缩影。
人民和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十年来,省作协组织带领我省文学界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安排作家到扶贫点挂职,推荐作家申报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鼓励作家参与兄弟省市的重大题材采风创作,积极与中国作协和兄弟省市单位联合开展主题采风,多渠道、多层面让作家到人民中去深刻感受时代变化,到高质量发展第一线体验强劲的时代脉搏。
省作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走太行,上吕梁,行遍全省58个贫困县,采访贫困户、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第一书记数百人,创作百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掷地有声》三部曲,内容精选《掷地有声——从山西看中国脱贫攻坚》翻译为英文,被评为中宣部优秀外宣品;深入太钢“手撕钢”特种钢材研制园区、大同黄花产业基地、云冈石窟等地集中采访;聚焦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开展“走进山西电网”“汾河生态行”“弘扬右玉精神”“走黄河、走太行”“援疆采风”等系列采风活动;围绕重大时间节点,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采风活动。
让山西作家走出去,也把外省作家请进来,看看咱山西的新风貌。中国作家“山西文学周”“马烽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著名作家看山西”“吕梁文学季”“我们向着小康走”“中国一日·美好小康”“工业兴国”……一大批全国知名作家深入体验了三晋大地的新风貌,也进一步丰富了山西文学的气韵。
到人民中去,不仅仅是将人民当做创作的灵感,更是发挥自己所长回馈人民。省作协以在山西大学开设的“大学堂·东方经纬”文学讲坛、在太原市图书馆开设的“文学会客厅公益讲座”、在省图书馆文源讲坛开展的山西历史文化系列讲座,以及“南华视角阅读推广公益活动”为主要平台,深入图书馆、社区、博物馆、大中小学校等地开展公益讲座、新书分享会等活动100余次。
队伍逐渐壮大 文学晋军渐露锋芒
2022年,我省新加入省作协会员人数和新加入中国作协会员人数均大幅增加,省作协会员总人数达到3759人,我省中国作协会员总人数达到308人。
我省文学界大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刘慈欣、葛水平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9位作家入选全省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0人入选“三晋英才”,文学工作者队伍呈现出结构合理、前后相继的健康态势。
加强签约机制和文学名家传帮带工作。十年来,省作协共签约四届作家65人,涌现出刘慈欣、李骏虎、葛水平等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突出成就的作家,一批中青年作家逐步走上了全国文坛;签约两届评论家22人,多位评论家担任中国作协及重要文学奖项评委,1人进入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行列,2人被聘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特约研究员。临汾、长治、晋城等市文学界在签约作家机制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发挥名家工作室重要作用,省作协为张锐锋、赵瑜、吕新、葛水平等7位作家设立名家工作室,阳泉市成立“刘慈欣文学院”,以“工作室+导师”制为基本模式带动新人、锻炼队伍。
通过重点创作工程促进作家成长。十年来,省作协组织创作出版“晋军新方阵”丛书7辑65部、“山西文学批评书系”8部、“新锐批评家丛书”10部、扶持重点作品75部,众多作品获得中国作协和省委宣传部扶持。
十年来,我省作家荣获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奖项。除刘慈欣和近期这些所获奖项外,一批作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和《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重要刊物的奖项与排行榜。《寻找巴金的黛莉》《墨子传》等一批作品被翻译到国外。
为人民出好书 精品力作主推全民阅读
“为人民出好书”,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始终坚持的理念。2022年,《金珠玛米小扎西》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这是山西出版近年来的重大突破。中国出版政府奖15项、中华优秀出版物奖19项、13种图书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选题、4种图书荣获中国“最美的书”、2种图书荣获鲁迅文学奖……各类奖励,使得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已经跻身全国出版第一方阵。
十年间,精品项目层出不穷。《中国文化自信之路》等60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重点规划,《清末立宪运动史料丛刊》等58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10个项目获得国家古籍整理资助,出版了《中华佛教史》《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等一批体现国家水平的精品力作。
展示三晋文化,也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深挖山西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实施大型历史文献出版工程《山西文华》,目前已出版118种373册,被誉为“山西当代的四库全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记录全面小康、讲好当代山西故事……在这些重要的节点,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也根据主题推出了《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红色银行》《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100年大事记》《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对面》系列丛书等一系列主题出版物,发出了记录时代伟大历程的最强音。
网络时代,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与上海喜马拉雅公司、武汉数传公司进行技术、渠道、平台、模式等深度合作,着力推进有声阅读、双向出版、现代纸书等项目。与山西大学依托双方优势资源,合作共建山西数字人文研究院(山西数字出版研发中心),通过合作开展山西数字人文课题项目研究,打造融合发展产学研示范点。
转变与融合,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集团2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是我省仅有的入选项目;2个项目入选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集团大力推进山西出版融合发展创新基地、山西文化数字工厂、山西省版权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提升“问导网”、24小时城市书房等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山西晚报记者 杨晶
1.鲁迅文学院山西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现场。
2.应县新华书店将教材运送至全县各中小学校。
3、4.《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对面》通俗理论读物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