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在河东地区,是一个集镇所在地,村不大,只有一条街,村中有盘大石磨,在一棵老槐树下,十分显眼。那儿是我们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但是一到逢年过节,大槐树下就成了大人们的天下。
这时你会看到村民们一边推动着石磨,一边用小勺往磨眼里舀泡发好的黄豆。过节前,石磨一天到晚都在转动。离石磨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水渠,流水潺潺,平时洗衣、吃饭的水都在这里挑。当然,对于磨豆腐的人来说,还会用它浇豆浆,清凉的渠水浇在磨盘上,水流顺着磨心流遍了磨沿,磨好的豆浆便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流进一个铁桶里。用不了多久,就会闻到阵阵沁人心脾的豆香味儿了。
磨豆腐简单,做豆腐却不简单,那是一个技术活。
只见人们将一桶磨好的浓稠的豆浆舀进一个用十字型木棍吊挂的大豆腐包里,纯正的豆浆便会流淌到豆腐包下边的大锅里。然后,再将包里的豆腐渣用两块木板夹紧,尽量挤干其中的豆浆。
大锅里的豆浆在柴火的烧灼下,尽情翻滚着。过去的豆腐作坊没有通风设备,整个屋里云蒸雾绕,看什么都朦朦胧胧,但空气中弥漫的清香,会使你精神一振。
做豆腐的人用木杖不断地搅动锅中的豆浆,不急不缓。他知道,掌握火候很关键,火要是文火,如果火猛会煮焦豆浆。豆浆煮熟后,就到了点豆腐的时刻了,这是制作豆腐的关键环节,正如人们所说“豆腐好不好,就看师傅手上一点功。”这是门道活儿,点不好,就会前功尽弃。点少了,出来的豆腐太嫩,压不成型,点多了,豆腐太老,斤两上也受影响。
豆汁烧沸的时候,把早已调好的石膏卤水倒进去,不停地搅拌,只片刻,豆汁就变得黏糊起来,变成了热豆腐脑,又鲜又嫩,闻一闻就让人垂涎欲滴。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俗语,在做豆腐的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经过挤压,豆腐做出来了,放到方盘上切成若干块,村里人拿回去做绘菜、或炒菜,一番操作后,香飘四溢,那叫一个美。
如今,做豆腐也步入了新时代,不像先前那样又苦又累了。而且如今的豆腐,味道上也少了些醇厚清香。每每回到乡村,总是在老槐树下的石磨盘上坐一坐,回味一番乡间的豆腐香。
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