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2023年1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

吉琨璋:见证晋文化的辐射

  •   纵横历史六百余年,称霸中原一个半世纪,从最初偏居晋南一隅的小国,发展成为春秋晚期地跨晋、冀、豫,拥有黄河中游区域的大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产生过深远影响。这,就是晋国,始于唐叔虞封唐,终于三家分晋。
      历史,因为有了晋国而浓墨重彩,晋文化的辐射则穿透历史,影响着山西儿女奋力向前。1月13日,在山西云上文博会系列活动“文化名家会客厅”第六讲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吉琨璋以“看见山西:晋文化的辐射”为题,阐述晋文化的非凡成就和精神担当。
      吉琨璋简介
      供职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从事田野考古近四十年,参加和主持多项重大田野考古发掘,主要有侯马晋国晚期新田绛都遗址、曲沃晋国早期都城曲村—天马遗址,其中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发掘曾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国家文物局颁发田野考古一等奖,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发掘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研究范围主要是先秦时期的夏商周历史和考古,尤对晋、晋国、晋文化有深入思考,参加大型考古发掘报告《乔村墓地》的编写,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著有《中国玉器通史·周代卷》,发表近百篇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章。又于先秦青铜器、玉器及玉学、玉文化鉴赏方面多有留心,并有著述。多次应邀在省、央视多套多档栏目如《探索发现》《社会与法》(文史版)等录制节目并播出,作为顾问专家参与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节目制作,作为嘉宾参加央视一套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探秘晋侯墓地——寻找西周时期晋侯世家》录制。多次应邀在国内、北美、港台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等讲学及参加学术会议。多年来致力于文化传播,在全国各地作历史、考古、文化讲座百余场。
      三大时期,书写晋文化的发展脉络  
      要说晋文化,肯定要说到晋国。吉琨璋介绍,晋文化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由晋人在晋地及三晋地区共同创造的历史、物质文化总和。
      晋国的发展轨迹,书写了晋文化的发展脉络。吉琨璋先生认为,晋文化有自己的具体时空,上限以西周初年的叔虞封唐为标志,经过西周、春秋晋国末君静公被废,三家分晋;下限以秦灭三晋统一为标志,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从发展形态上可以分为孕育、形成、扩散;从地域上讲可以分为核心区、主体区、辐射区。晋文化的辐射是在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征之后向周围发散的过程,这个过程穿透历史,至今仍在发生,正是山西儿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奋力前行的不竭动力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精神体现。
      接下来,以时间为脉络,看看晋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晋文化的孕育期
      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末到7世纪之初,有300余年。西周初年叔虞封唐到春秋早期曲沃代翼的阶段。晋文化孕育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古唐国及燮父改晋后的晋国。主要遗址有西周时期的都城曲沃、翼城之间的曲村——天马遗址,曲沃羊舌墓地,其它参考的有洪洞永宁堡西周墓地、横水倗伯墓地、大河口霸伯墓地、绛县雎村西周墓地,这些地方都表现出了统一的文化面貌。
      欲成大树先要培根,欲一鸣惊人须蛰伏深藏。晋文化在这个时期孕育而成,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根植于表里山河的地理优势,山西所在的区域黄河、中条、太行互为表里,有多重地势,太行到中原有八陉,向南有运城的盐池资源,中条山的铜矿资源,雁北地区接壤游牧民族,所以说这样的地理形势、气候特点、资源,奠定了文化多元发展的基础。第二,根植于山西晋南、豫西、关中西部“早期中国圈”的文化积淀。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早在1985年就提出“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与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这首诗恰好总结了北中国晋陕内蒙地区距今五千年到三千年的文化面貌,晋国所在的地方,正好在华夏文明发源的核心区域内,百万年前人类进化,西侯度到丁村;万年文明起步,半坡到庙底沟、陶寺到石峁、大夏之墟到古唐国,都为晋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根植于三代礼乐文明,晋国始封时,一直被称为“大夏之墟”,有浓浓的夏风,商代,商王朝没有放松对晋南的统治,唐叔虞被封到晋南后又带来西周礼乐文化,采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基本国策,所以夏商周文化在此地交汇、碰撞,就形成了强大的晋文化。第四,根植于夷夏交融的人文环境,西周到春秋,现在陕北一直到吕梁、太行山,有戎狄族群,他们与晋国有很密切关系,或者战争,或者联姻,这种交往过程中,晋国获利更多,晋文化也得以发展。
      西周时期的晋国,可以说过着岁月静好、屏藩王室的生活,重要事件就是“叔虞封唐”“燮父改晋”“献侯东征”“殇叔篡政”“文侯勤王”。
      晋文化在孕育期的特征,通过曲村——天马遗址、羊舌晋侯墓地都有彰显,比如叔虞封唐带来的周人文化以及当地传统夏文化、商文化和戎狄文化。周文化在晋国的体现也多样性,首先就是与宗周文化相同的建都理念,曲村——天马遗址的选址与周原的选址相同。其次与宗周文化的葬俗相同,墓葬方向为南北向、仰身直肢、不使用腰坑、殉人,葬具一椁两棺,西周晚期出现积石积炭。其它贵族及士一级有邦墓区,使用竖穴土圹墓葬,高等级的贵族祔葬有车马坑,但没有墓道,西周晚期同样使用积石积炭。第三,使用与宗周地区相同的铜器、陶器(品类、形制及组合)、玉器,形成相应的器用制度,随葬成套的青铜礼器,几乎与宗周文化同步或者稍稍滞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高等级贵族墓葬青铜器流行复古之风,出现微型器,不仅仅是晋国的现象,在同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能看到,是当时周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晋国也不例外,始终与周文化同步,没有脱了周文化的窠臼。可以说,西周时期的晋文化是周文化的一部分。
      ●晋文化的形成期
      公元前7世纪之初到公元前5世纪末,约300年,是晋文化的形成期,也就是春秋初年曲沃代翼到春秋末年三家分晋的时间段。晋文化影响的地域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早期集中在运城、临汾、三门峡;春秋中期集中在晋南、晋东南、豫西、南阳;春秋晚期,则影响到了山西全境、河北南部(石家庄以南)、陕西洛水以东由晋南到山西及周边等。
      此时晋文化的形成,与晋国历史上发生的几大重要事件分不开,如曲沃代翼、以庶代嫡;武献扩张、骊姬之乱;文襄霸业,建立三军和卿制,走出太行山;灵成景初的霸业低谷;景公迁绛、发愤图强;悼公复霸、平昭定型;卿族扩张兼并等,此时的晋文化,已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
      吉琨璋介绍,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巨大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文化的巨大变化。晋国的文化逐渐走出周文化的阴影、窠臼,形成自己的特色,周文化逐渐淡去、晋文化逐渐浮出水面时期。春秋早期,晋文化形成阶段的考古材料,主要以羊舌晋侯墓地、闻喜上郭——邱家庄遗址和墓地、上马墓地、陶寺北墓地为例。此时的青铜器和陶器,还是和周边的周文化面貌一致。
      春秋中晚期,晋文化成型,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代表遗址就是新田遗址,其都城的规模、礼制性建筑;祭祀盟誓;墓葬;作坊遗址;铜器、陶器、玉器特点等等,完全表现出晋国的特点。青铜器方面,形成了晋式青铜器,侯马牛村古城发现的铸铜遗址,陶范出土了上万件,风格纹饰已经形成了晋国特有的风格,延续二百年,出土的陶范涵盖所有能见到青铜器类型、形制和花纹,产品散见各地,包括侯马、运城、太原、长治,许多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都能在铸铜遗址找到原型模范,如长治分水岭见到的铜牺立人擎盘、太原赵卿墓的铜器等。可以说,这个铸铜遗址是春秋时期最大的铸铜遗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铸铜遗址。
      ●晋文化的辐射期
      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是晋文化的辐射期,持续时间200余年,也就是从三家分晋到秦灭韩时期。晋文化辐射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一部分地区。
      曲沃代翼事件中,殇叔篡政、小宗代大宗嫡庶易位给晋国带来很多伤害,晋献公上位后开始打击公族、重用异姓,异姓势力获得发展的机遇。随后,晋文公改革军制,建立卿制,异姓势力发展得到制度保障,随着晋国霸业的扩张,晋国的卿族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他们的封邑、封地已经不只晋国核心区域周围,而是向外发展,晋文化也由此向更多的地方辐射。
      晋国霸业长达150年之久,但最后卿族倾轧,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王室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从此各自独立发展。战国纵横,晋文化也走出高原、走出山西,走向中原。赵氏一族,公元前497年定都晋阳,公元前425年迁都中牟(今鹤壁),公元前386年再迁都邯郸(今邯郸)。在都城布局上,从新田模式到赵都邯郸城,可以说是都城模式的直接传承。晋国文化的主脉延续、郑韩故城、安邑,都深受晋文化影响。此外,青铜器的样式、货币、文字等,也深受晋文化的辐射和影响。
      晋国的政治遗产,融入中华民族血脉
      从莽苍的黄土高原走来,到一望无际的华北中原,晋文化辐射到了更加广阔的范围,为中原地区的文化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时至今日,都是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文化、政治遗产。
      晋文公以“尊王攘夷”的旗号,从某种程度上讲既保护了传统的周文化,也传承了周文化。由于晋国霸业的扩张,尤其在北方兼并了很多部族,所以造就了北方地区多民族的融合。晋国原本在山西晋南一隅,后来扩张到很多地方,人口迁移、兼并,所以为其后的秦汉统一做了地域、人口的准备。此外,由于晋国形成了晋文化,晋文化的特征及核心价值,晋文化的辐射对周边各国形成了影响,以晋国及以后三晋为核心形成的法家思想,也成了中华文化治理天下思想库的基本内容,起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岁月沧桑,日月有恒。晋国,这个曾经驰骋于中原大地六百余年的诸侯大国,虽然在纷硝的历史尘烟中渐渐消隐了,但其所具有的开放包容、思变图强的革新思想,负重奋进、勇担大任的浩然气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礼法兼施、赏罚分明的治国理念,刚柔并取、和战相济的外交方略却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了华夏儿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奋力前行的不竭动力。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19期

    • 第2023-01-18期

    • 第2023-01-17期

    • 第2023-01-16期

    • 第2023-01-13期

    • 第2023-01-12期

    • 第2023-01-11期

    • 第2023-01-10期

    • 第2023-01-09期

    • 第2023-01-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