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子夜

诗中兔、联中兔、画中兔、灯中兔……

迎新春,卯年说兔

  趣赏“兔联”
  2023年是农历癸卯年,按十二生肖排列属兔,故民间称“兔年”。我国有不少咏兔诗,而且也有许多嵌有“兔”字的趣联,兔年赏兔联,妙趣横生,别有一番情趣。
  “雪消狮子瘦;月满兔儿肥。”这副对联出于清代中叶,还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清代著名女诗人席佩兰,也是袁枚袁大才子的得意学生,她为自己征婚,就出了“雪消狮子瘦”的上联,对的最好的就可以娶她为妻。前来应对的就有她未来的老公、秀才孙原湘。孙原湘那日一睹芳容便不能自拔,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下联,好抱得美人归,但苦于智短,竟然愁得一病不起,家人只好送他到乡下亲戚家养病,同时调整调整心情。一天夜里(那日正是中秋),孙秀才在院中纳凉,大如圆盘的月亮高高挂在深蓝的夜空中,突然之间孙秀才就开了窍,“月满兔儿肥”的千古绝对便浮现在眼前。最后和女诗人同结连理,比翼双飞了。此联虽笔墨不多,其想象力却非常丰富。撰联者仅用“消”“瘦”“满”“肥”这几个形容词,就将“狮子”和“兔儿”的体形变化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落在石狮子身上的白雪化去,狮子当然变瘦了;月圆时月亮最大,看见的月兔自然也就肥了。这一实一虚,真是相得益彰、辉映成趣。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据传,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年幼时与其舅父合作的一副顶真巧趣联。黄庭坚自幼就聪颖非常,对此,在京城当官的舅父李常早有耳闻。某日李常回家,有意试探一下小庭坚。傍晚时分,大家正在院中纳凉,一阵微风吹得院内桑树枝摇叶动。李常见此,随口出句:“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这可是一顶真连珠出句,且第一分句均与前一分句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难度不小。李常以为,这下可把小外甥给难住了。谁知,小庭坚听罢,立马来了兴趣。只见他望了望手中的兔毫毛笔,眼珠几转,立即有了主意,从容不迫对道:“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这一对句不仅与出句要求完全相符,而且其对句速度也令其舅父不得不刮目相看。
  “水月观鱼游免走;山海关虎啸龙吟。”这是一副流传在四川武胜县的民间趣联。武胜县龙女寺的河对面有一个“水月观”,常年不知有多少人来此瞻观,有一名人看后想留下一联作个纪念,就站在水月观细细端详,见观下鱼儿嬉游,又见观后林里有野兔奔跑,迅即作出上联:水月观鱼游兔走。可往后一直想不出理想的下联,直到第二年,这位文人来到河北山海关,在看了山海关的场景时灵感顿发,执笔写下了下联:山海关虎啸龙吟。尽管这副对联想了一年才想出来,但事后对出的下联,联意隽妙,浑成自然,音韵和谐,通俗生动。
  相传明代嘉靖年间,有一才貌双全的女子以征联择婿。联曰:“柳映池中,鱼钻鸟巢鸟戏水。”一时,应对的公子秀才挤破门庭,但无一中意之作。于是此女怨世无奇才,一气之下,削发为尼。“鱼”怎钻入树上鸟巢,“鸟”又何戏池中之水呢?原来是水为媒而将无法相连的二者倒影于池,交融为美妙的图画。直到近代,重庆教师代廷万对出了绝妙下联:“月沉海底,兔进龙洞龙迎娥。”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周起渭任江南主考时,一日游碧波洞,见洞口右侧贴一上联:“乌须铁爪紫金龙,驾祥云出碧波洞口。”周起渭索笔对出下联于左侧:“赤耳银牙白玉免,望明月卧青草池中。”此联以颜色见趣。上联含乌、紫、碧三色,下联则以赤、白、青三色对之。又嵌“紫金龙”“碧波洞”“白玉免”“青草池”之名。极为形象。
  1941年9月,郭沫若由香港赴北京,途经沈阳时,为东北图书馆撰写一联:“宋人方守株待兔;大道以多歧亡羊。”该联引用了“守株待兔”和“多歧亡羊”两个典故。上联要人们以守株待兔为训,刻苦读书,不要希图省事,幻想走捷径。下联告诫人们,读书、做学问,不可盲目从事,应有明确的方向。这副对联一直被珍贵地保管悬挂在馆内。它含蓄不俗而意旨幽远,启人深思,因而深受读者喜爱。
  丰富多彩的生肖妙联,真不愧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人见人爱的奇葩。

□聂顺荣

  “兔”趣图
  兔年说兔,说画中兔。
  花鸟动物画,到了宋朝,已然达到一个高峰,所以说,画“兔”,宋人作品中精品也多。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据考察属北宋作品的一件小品《山花墨兔图》,就是其一。
  画面:兔,一只;除眼圈白色,嘴巴灰色外,通体厚黑,故谓之“墨兔”。墨兔,大而肥,呈蹲伏欲起的状态,后爪伏地,前两爪,脚掌着地,用力将腿撑起,一副即势腾跃的样子,撑起的双腿,粗壮有力,与身躯的肥硕相呼应。耳朵,同样是大而肥,两耳平挺,眼睛圆睁,见得出凝心聚力;头,则微扬,看向斜上方。
  一只墨兔,占据了整幅画面,所谓“花”,也只是杂草几簇,杂花几株而已。花,有百合、菊花等,应该是花香馥郁,氤氲一地的。但这只“墨兔”,似乎对花、对花香,丝毫不感兴趣,它的兴趣,在于“斜上方”,“斜上方”是什么?审视之,就会发现,是数支黍穗,垂垂而下。我们说“民以食为天”,一只兔,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饱满的黍穗,远比一地花香,更有诱惑力了。而这幅《山花墨兔图》,其精彩之处,更在于“墨兔”之神态:神凝目聚,急于获食,全身都绷满了蓄势待发的力量,仿佛即刻就会一跃而起……态好,势好,神气旺。
  北宋,著名花鸟画家崔白,画有一幅《双喜图》。看题目,似乎与“兔”无关,可是,谁又会忽视了左下角的那只“乖乖兔”呢?
  半山坡上的一棵枯树,占据了画面的主体,虽然树已枯,但一些树叶,却还倔强地挂在树枝上。一树挺立,瘦、硬、倔,仿佛一落魄却不失志的文士。枯树两边,分别是瘦竹三两枝,山棘二三株,形成俯仰相望的关系;坡上、坡下,却是荒草簇簇,弥目是流淌的萧疏和荒凉。
  不过,萧疏和荒凉中,总会有惊喜存焉。惊喜,就是画中的两只喜鹊和一只野兔。两只喜鹊(大概也是“双喜”所在),一前一后,似乎,刚刚从远处飞临。前面一只喜鹊,发现了地面的那只野兔,于是,伸长脖子,张大嘴巴,喳喳喳地叫个不停。那副情急的姿态,相信其鸣声,一定是急促而响亮的。
  而地面的那只野兔呢?最是有情味了。身体蹲立,脑袋一百八十度回转,嘴巴微张,脑袋抬起,眼睛圆睁,望向树枝上正在叫着的那只喜鹊。它的眼睛里,充满了疑惑?惊讶?抑或不屑?虽遇聒噪骚扰,“我自岿然不动”,很是有点临乱不惊的风范。它那一脸的疑惑,好像是在表达一种不屑或者腹诽的心情:吵嚷什么?大惊小怪。我推想,这一定是一只特立独行的兔,但独行却不孤独;这也一定是一只超然而又会思想的兔,因为“超然和思想”,所以才那么从容淡定,回首洒然。
  进入冬天,大雪覆盖了田野,野兔们的生活,进入了极端困难时期。这个时候的野兔,在吃什么?如何觅食?以什么样的方式觅食?
  读清代画家沈铨的《雪中游兔图》,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画面,远空,是白茫茫一片,深厚、苍茫,混沌一白;附近的山坡上,白雪皑皑,积之厚厚,眼见雪之大。而占据画面主体的,则是高树一株:枝上落雪如棉,一絮一絮,朵朵又如花开,大地白雪映衬之下,愈加亮白、炫然;几只鸟儿,在一根树枝上缩身喙啄,愈加给人一种冬寒瑟瑟的感觉。地面,主体是树之根部,根系婆娑,许多毛细根都裸露了出来,或许,正是因为此,才引来了觅食的几只野兔。几只野兔,有的正在低首啃食,枯草?树根?散落的干果?有的正在回首寻觅,寻觅同伴,还是寻觅“远方和诗”?最上部的两只野兔,则正在仰首上望,望着如花的雪絮,还是望着正在喁喁私语的两只鸟儿?上望的两只野兔中,其中一只,竟然身体立起,如人般站立起来了,且兔耳竖起,兔眼圆睁,甚至于连嘴巴都伸长了,一脸的惊讶、惊异——这真是一只情感丰富的兔啊。
  “雪中游兔”——游于食,游于戏,游于一场大雪之美焉。

□路来森

  奔跑在古典诗词里的兔子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千百年的岁月变迁中,一直被公认为瑞兽的兔子,也多次出现在文人雅士的笔端,可谓蔚为壮观、楚楚生姿。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兔子的身影。《王风·兔爰》中“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意思为:野兔儿自由自在,雉鸡儿落进网来。诗歌通过野兔和雉鸡的对比,突出了兔子自由自在的模样。
  兔子绒毛细腻、性格温顺,一直有吉祥的寓意。“白兔一现天下安”,可见人们赋予兔子美好想象和寄托,白兔因此受到了文人骚客的喜爱,这种喜爱倾泻于笔端,构成了诗词中的斑斓气象。
  汉代的《古艳歌》中写道:“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诗的意思是:被抛弃后只能离家出走,犹如那孤寂飘零的兔子,从东面走,又从西面离。虽然旧的衣服没有新的好,但是新人又怎么能比得上旧人更了解你,爱护你啊。虽然“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但诗歌中那孤寂飘零的兔子也足以令人怜爱。
  “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是唐代王建的《宫词》里的句子,描绘了幼龄兔子娇憨可爱的形象,可谓栩栩如生。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通过诗意的语言,将自己心中的压抑、孤独和困惑表达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是李商隐《月夕》里的名句,诗人置身于清冷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为读者呈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况味。
  兔非常有灵性,性格温和,不争不抢,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在诗《兔》中写道:迷踪在尘土,衣褐恋蓬蒿。有狡谁穷穴,中书惜拔毫。猎从原上脱,灵向月边逃。死作功勋戒,良弓合自弢。诗句大部分描写了兔子的生活和行踪,以及常有被捕猎的危险,后两句延伸了诗歌的内涵,告诫那些开国功勋们要急流勇退,令人深思和警醒。
  明代诗人谢承举的《白兔》诗:“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诗人笔下的白兔,千缕细毛,白雪一团,十分生动传神。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美丽传说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赴刁景纯招作将进酒呈同会》:“明月只照夜,时时如屈钩。常娥与玉兔,捣药何所瘳。”在明月如钩的大背景里,将传说中的嫦娥(“常娥”即“嫦娥”)与玉兔结合起来写,写其“捣药”,并以“何所瘳”这一疑问留给读者众多想象的空间。
  在浩如烟海的诗词典籍中,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对兔子的吟咏还有很多,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诗句,那诗化了的兔子形象也早已植根于人的心中,成为了许多人念兹在兹的意向和象征,在癸卯兔年之际,吟诵这些美妙而浪漫的诗词,以这样雅致的形式过节,无疑也是一种特别的美好吧。

□樊树林

  除夕拉兔灯
  父亲又要给他的乖孙子做兔灯了,为了春节“拉兔灯”。如今的铁丝框架要比以前的竹框架好很多,可以重复使用,只需把往年的旧纸刮干净,糊上新纸就可以了。
  据说拉兔灯的民俗始于唐朝,当时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灯拉到哪里,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那里。每年除夕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让小孩拉着纸扎的兔灯沿街巡游,希望借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祥纳福。塬上部分村庄又管这种拉兔灯的习俗称作“游百病”,据上了年纪的老人讲,大年三十晚上孩子们拉着兔灯夜游,便会使百病全部“遗”在路途,“遗”在野外,来年便身体康健,无病无灾。
  每年年前,家家户户都要采买几盏兔儿灯,男孩子会挑大模大样、颜色鲜艳的兔灯,女孩子则喜好粉色的或纯白色小巧精致的兔灯。那些年家里条件不好,为了省钱,父亲就提前准备了青竹,自己动手做兔灯。
  兔灯做起来其实不难,只是程序有些复杂。父亲先用篾刀把青竹劈成一根根细细的篾条,再刳去竹节,然后用细砂纸把棱角打磨光滑,纸张用从墙上揭下来的旧年画。
  材料齐备了,父亲就开始扎兔灯,首先扎两个大圆,用来做兔子的长身体,再用篾片纵向扎两个椭圆,两个椭圆与两个大圆之间用细铁丝绑扎结实,做成兔身的框架,接着再扎两个小圆做兔头,与兔身框架呈30度角连接起来,头上再扎两只长长的耳朵,屁股后面还有个长尾巴也要扎好。看着兔子的初现的雏形,我欢喜地哼唱起:“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多可爱……”边唱边围着父亲蹦着跳着,似乎自己也变成了可爱灵动的小兔子。
  兔灯的框架扎好后,父亲开始用彩色的旧年画糊兔灯了。先把浆糊涂抹在篾条上,随后把裁好的纸张糊上去,身子糊好后再糊兔子头,剪两个红圆圈做兔子的红眼睛,有了眼睛的兔子,看着似乎有了真兔子的神韵,随后再糊好白色的耳朵和尾巴,一个栩栩如生的兔子就呼之欲出了。最后父亲给兔子装上四个准备好的木头轮子,便于我在除夕夜拉着它在路上行走。
  兔灯做好后,我迫不及待地想拉出门炫耀,父亲摩挲着我的头笑着说:“别急,还没完呢!”他边说边把一块薄木板安装进兔子的肚子里,木板上设置一颗尖头朝上的钉子,用来固定燃烧的蜡烛。
  到了除夕夜,吃过团圆饺子,父亲烧过柏垛,请了灶神,就取出兔灯,点亮红色的蜡烛,小心翼翼地装进兔灯的肚子里,目送我欢天喜地地出了门,汇入小伙伴拉兔灯的热闹队伍中。
  除夕的夜晚,夜像锅底一样黑,远处偶有零星的鞭炮声响起。我们十几盏大大小小的兔灯在村巷里、土路上、田埂上欢快地跑着,远远望着,像一条长火龙在田野里唯一前行。遵照大人的吩咐,每到一处,我们都要围着那个地方转圈,边转圈嘴里边念叨“照照眼,眼不瞎;照照耳,耳不聋;照照脸,做大官;照照腚,粮满囤;照照屋,满屋福……”絮絮叨叨的念叨逐渐汇成响亮的合唱,飘荡在空旷的村庄上空。
  我们拉过村口的井台,祁望井里的水肯不要枯竭,我们拉过村后的果园,秋天苹果、梨子肯定会压弯了树枝,我们围着村南的烧砖窑转着圈,明年烧出的砖瓦成色肯定会好,我们还去了菜地,去了绿油油的麦田……
  就这样,我们拉着兔灯,带着对新年的期盼,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路奔跑着,直到小小的蜡烛燃尽了,兔灯熄灭了,我们才意犹未尽地往回走,父母早赶到村口来接我们了,该到回家守岁的时辰了。

□魏青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20期

  • 第2023-01-19期

  • 第2023-01-18期

  • 第2023-01-17期

  • 第2023-01-16期

  • 第2023-01-13期

  • 第2023-01-12期

  • 第2023-01-11期

  • 第2023-01-10期

  • 第2023-0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