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往事

儿时过年崩“穷灰”

  大年初三崩“穷灰”,是我老家的一种年俗,它和烘年火、出兴、拜娘舅等一样,都是我国北方农村古老、传统而又不可少的一种风俗习惯。
  崩穷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农村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一项年俗活动。因为它饱含着人们“崩掉贫穷,来年带来幸福”的美好愿望。
  这件事一般是小孩子们来忙乎的,第一,小孩儿们愿意放炮玩耍;第二,小孩子天真无邪,说啥信啥,做起来十分虔诚。
  儿时,每年初三的一大早,我就在妈妈的招呼下起了床。这是姐姐早已洗涮完毕,开始帮妈妈做早饭了。根据传统,初三不走亲戚,早饭后还要准备一家人的午饭,因此要早点儿把炉坑里的灰清空,以便让火更旺一些,也便于用来崩穷灰。
  那时,在农村家家户户的取暖、做饭都用的是煤火。煤火用砖砌成,下面挖一个大坑,叫炉坑,用于放炉灰。炉坑的大小,根据家庭人口多少而定,一般能放一担或更多一些的炉灰即可。
  按照惯例,我简单梳洗以后,便找来箩头、铁锨,开始从炉坑里掏灰。等掏满两箩头以后,姐姐就主动找来一根扁担,帮我把炉灰抬到大门外自家的灰堆上。
  那时候,每家门口都有堆灰的地方,一年可堆积好多好多。每年开春耕地前,人们就会用古老的溜灰方法,用铁锨把炉灰堆积起来,让坚硬而较大的灰块从上面溜下来,通过这种方式,灰堆上面的细灰会用粪水浸,然后,再通过人担或车拉,运到自家的农田里,就是上好的有机肥料。
  我把两箩头灰倒在一起,堆成一个小山丘,然后就拿上早已准备好的“二踢脚”、香和火柴,迅速来到堆灰的地方,把“二踢脚”插进炉灰堆成的“小山顶”,用炉灰埋住半截炮。用火柴点燃一枝长长的香,准备引燃炮的引信。我自幼胆小,一手捏住香的一头,一手捂着耳朵,伸长手臂,小心翼翼地让点燃的一头,慢慢地接近“二踢脚”的炮捻子,香头刚一接触到捻子,我就两手捂着耳朵,弯腰转身跑开,连看都不敢看。谁知过了一会儿,炮并没有点着。我只能再次返回到灰堆边,再点一次。每年我总是要二、三次才能点着。
  “嘣”,随着一声巨响,埋住炮的炉灰被诈响得四散,小山头就会露出一个坑。“二踢脚”在空中爆响的那一刻,小孩子们都会拍着手、跳着脚,高声叫喊:穷灰崩跑了!
  旧社会,年年崩穷灰,连年受穷,甚至一年比一年穷。当今盛世,家家户户都没有穷灰可崩了。农村实现煤改气、煤改电以来后,家里见不到了炉灰,也不需要崩穷灰了。如今,崩穷灰这一年俗,也就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名存实亡了。

郑振虎(陵川)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31期

  • 第2023-01-30期

  • 第2023-01-20期

  • 第2023-01-19期

  • 第2023-01-18期

  • 第2023-01-17期

  • 第2023-01-16期

  • 第2023-01-13期

  • 第2023-01-12期

  • 第2023-01-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