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直通车

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

科学种田 村里的小陈书记有“大格局”

  2月18日,雨水节气前夕,广袤的大同市云州区大地上,春耕备耕已经陆续开始。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乡瓮城口村党支部书记、云州区纪新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纪新正在合作社检查农机具,筹划今年的种子和化肥储备情况。
  “去年,云州区委、区政府出台奖补政策,鼓励采用全膜双垄沟播和膜下滴灌技术进行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我们积极响应,依托纪新农牧专业合作社率先实施全膜覆盖达到5000亩,涉及包括瓮城口村在内的周边六七个村。在去年大旱的情况下,依旧每亩增收400多斤。今年,估计要在10000亩左右,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今年30岁的陈纪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稳定村里局面为农业发展打基础
  之前的瓮城口村,6眼机井被个人占用,村民浇地价格高还时时浇不上水,导致村民怨气较大,瓮城口村成了全区有名的“问题村”,无人愿意担任村“两委”干部。看到家乡的局面,陈纪新这个喝着桑干河水长大的汉子痛心不已,乡领导也动员他回村参与村委会主任的竞选。
  陈纪新说:“当时我确实处于两难境地。我跑运输是辛苦些,但能够赚到大钱。回村竞选村委会主任,改变目前村里的乱象,让村民能够安心进行农业生产直至脱贫致富,又是我希望看到的。”纠结中的陈纪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一百个不同意,不同意他放弃赚钱的生意蹚村里的“浑水”。
  “经过慎重考虑,我还是决定当这个村委会主任,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瓮城口村的局面。要让村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这样,才能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瓮城口村。”陈纪新说。
  2014年,20岁出头的陈纪新当选瓮城口村村委会主任。他深知,没有一个稳定的局面就谈不上今后的产业发展。他瞄准村民的“痛点”——6眼机井,开始了大刀阔斧“破局”。顶住种种压力,发动村民收回了被个人控制的6口集体机井,极大降低了村民的浇地成本,倡导建设文明乡村,改变村民的诸多不文明习惯。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瓮城口村实现了初步稳定。
  大力发展科技农业
  瓮城口村位于马头山下、桑干河南岸,全村在册人口314户614人,耕地面积7487亩,其中水浇地3200亩,发展现代农业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村民依旧进行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农作物产量上不去,农业种植积极性不高。
  2016年,陈纪新参加云州区农委组织的考察队伍在太谷考察学习时,被晋中市的农业发展震惊。人家出产的小米每斤售价8元,而瓮城口村种植的小米只能卖3元,归根到底还是品种的问题。陈纪新调查了解到,瓮城口村有自己独特的小气候,无霜期长,应该可以种植这个品种的谷子。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请教农业专家,他拿出自家的土地,当年就实验性地种植了100亩。到了秋天收获时,一尺多长金黄粗壮的谷穗和一人多高的谷秆,亩产达到1200多斤的产量在吉家庄乡和整个云州区引起了极大轰动。科技农业产生的示范效应和陈纪新敢想敢干、注重科学的农业发展观念让他“一炮打响”,绝大多数村民被他折服。
  2017年,陈纪新主导的纪新农牧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当年发展种植谷子新品种1000亩,同时,发展种植黄花240亩,实现了贫困户人头一亩黄花的目标,合作社统一管理,村里富余劳动力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挣钱,瓮城口开始驶入乡村振兴的快车道。陈纪新也得到党员和村民的认可,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2018年,得知瓮城口村有着天然富硒土壤的独特优势时,他又带领村民走富硒品牌路,大力发展富硒黄花、富硒杂粮、富硒甜瓜等主导产业。当年,合作社生产的富硒黄花、富硒小米在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并且完成“三品一标”的认证。瓮城口村被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获得了“有机转换认证证书”。黄花种植鼓起村民的腰包,富硒杂粮的种植更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9年,瓮城口村成为云州区有机旱作农业试点区,有了前期的基础,通过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当年发展有机旱作农业1000亩。云州区委、区政府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在品种选用、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有了政策护航、制度保驾,瓮城口村没有后顾之忧,合作社的有机旱作农业大获丰收。2020年,合作社又一举发展有机旱作农业2500亩。同时,加强与三利集团公司的合作,创立了“西河坊”“吉家农庄”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瓮城口村生产的富硒杂粮、富硒小米供不应求。2021年,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晋谷21谷子1000余亩,高粱2000余亩;实施集中连片滴灌,新打机井4眼,解决了灌溉难的问题。
  助力乡村振兴
  陈纪新介绍说,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依托瓮城口村村社一体合作社——纪新农牧专业合作社,他们在品种选用、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机械化作业等方面进行一体化推进,经过近3年时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5000亩有机旱作农业核心区,核心区内高粱亩均产量1300斤以上、谷子亩均产量800斤以上。
  2022年,区委、区政府出台奖补政策,鼓励采用全膜双垄沟播和膜下滴灌技术进行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尝到科技兴农甜头的陈纪新第一时间响应,用新技术在瓮城口全村共种植杂粮作物晋谷21、晋谷40等23个品种共计5200亩。在干部群众的不断探索下,瓮城口村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村两委带头+党员群众代表带头+领头雁先行先试+辐射带动全村”的全村“一盘棋”格局。两项技术覆盖片区高粱亩产达1600斤以上,亩产产值2300元;谷子亩产增收200斤以上,亩产达1000斤,亩产产值达2600元。
  9年来,从一个青涩的小伙子成长为成熟的基层村干部,一门心思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陈纪新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努力,他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这片生他养他的桑干河畔,因此获评“2018年度脱贫攻坚基层模范干部”称号;2020年,获评“大同市十佳农民”称号;2021年被评为“山西省百佳高素质农民”“大同市优秀共产党员”“大同市新时代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陈纪新说:“党的二十大已经为我们绘制了蓝图,作为基层青年党员干部,我要把握新发展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用智慧、汗水和青春,把我们的乡村建设为城市的后花园,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所向往的世外桃源。”

山西晚报记者 刘俊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20期

  • 第2023-02-17期

  • 第2023-02-16期

  • 第2023-02-15期

  • 第2023-02-14期

  • 第2023-02-13期

  • 第2023-02-10期

  • 第2023-02-09期

  • 第2023-02-08期

  • 第2023-02-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