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夜读

独家专访10余位曾在中国执教的世界一流教练,深度解析中国足球的积弊与出路,《中场对话》节选——

中国足球离科学的体能训练还有多远?

  •   《中场对话》王健舒白宇飞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由取经名帅、问道青训和求解专项三个部分组成,作者结合了采访、调研与客观事件的整理,通过与国际一流水准的足球从业者对话,探讨了中国足球应如何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第一部分,作者关注了大约20位在中国有执教经历的世界一流教练或国内资深足球人,通过专访获取他们的经验与看法,探讨了中国足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症结、解决的出路等。第二部分,作者将视野投向世界足坛,深入观察分析了阿根廷、克罗地亚、德国、比利时、日本这几个足球强国各具特色的青训模式,这些理念和经验对中国足球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部分则对体能训练、运动康复、足球数据等问题展开了专项探讨,以现代足球的眼光和水准深入这项运动的本质与发展现状。
      北京时间2021年9月3日,怀揣着世界杯梦想再度启程的中国队迎来了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十二强赛首轮与澳大利亚队的较量。在高昂的斗志和全国的期待中,中国队上半场出乎意料地采取高位逼抢战术,几次精彩的传跑配合屡屡威胁到对手球门。然而好景不长,中国队队员的体能储备在支撑近20分钟高强度逼抢后便迅速告急,随后缓过神来的“袋鼠军团”意识到了中国队体能接近临界点,凭借快速反击在三分钟之内连下两城。此后的比赛便彻底被对手接管,体能见底的中国队员又一次陷入技术动作严重变形、身体对抗乏力的怪圈,这场万众瞩目的国足十二强赛首战终以0∶3惨淡收场。
      诚然,澳大利亚队近年来的整体实力已有所下滑,可我们的球员在面对这些“混迹”于欧洲次级联赛的对手时,不仅在技术层面技不如人,就连在足球运动最基础的体能上也暴露出巨大的差距,无论是跑动能力、冲刺和变向速度,还是身体对抗水平,依旧全面落于下风。这不禁引起许多球迷和从业者的深思:我们的球员从小就在圈、折返跑等体能训练上投入了大量时间,成年后也不断征战职业联赛,长期接受着职业球队严格的体能训练,为什么到了国际赛场仍然存在如此明显的体能差距,甚至在节奏较慢的国内联赛中都能时常看到有球员在70分钟左右便抽筋倒地。也有人进一步发问,中国足球对于体能训练的理解究竟与足球强国存在怎样的差距?
      事实上,中国足球体能训练已全方位落后世界,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专项训练思维的贫弱。专项即“特定的某个项目”,专项训练思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各项运动都有其独特的身体运动模式,相应的体能训练也应该根据专项的特点进行设计,充分发展和改善与专项运动有直接关系的各项素质;其二是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技术特点的球员理应采取差异化的体能训练安排,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进行专门化的训练设计。其实,专项训练思维的正面效应在中国早有应验,正如本书前文所述,在里皮执教广州恒大时,令诸多亚冠对手包括澳超球队胆寒的“惹不起的下半场”,就是科学开展专项体能训练的果实。时任体能教练高迪诺曾在意甲、意大利国家队、中超和中国国家队工作多年,他用亲身经验为我们阐释了专项体能训练的价值。在随里皮执教中国国家队期间,高迪诺还有一位重要的搭档,就是世界级体能教练马西莫内里(Massimo Neri),他曾在罗马、尤文图斯、皇家马德里等欧洲豪门俱乐部以及英格兰代表队任职过。在中国工作期间,内里同样对中国球员经常在70分钟左右抽筋的现象表示诧异,为此还进行了深入的跟踪分析。两位专家都强调,中外球员体能上的差距早在青少年阶段就有所显露。对此,曾经在尤文图斯、日本国家队和北京国安等队任职的世界级体能教练金尼奥·阿尔巴雷拉(Eugenio Albarella),也在工作中对中国青少年体能训练状况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三位专家一致认为,尽管中国足球近年来在体能训练上做出了一定改进,但仍然存在诸多亟须完善的方面,中澳之战足以让我们清醒:中国足球体能训练的改良依旧任重道远。
      基于此,为了逐步揭开中国球员体能欠佳的谜团,并求索下一步改良革新的方向,我们邀请了高迪诺、内里和阿尔巴雷拉三位体能教练共同进行探讨。
      提及中国球员体能不足,人们最常想到的就是比赛中抽筋的场面了。中国成年队的球员在比赛中频繁抽筋,固然是和人们常说的基因遗传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但这远不是全部谜底。根据自己在中国的工作经历,高迪诺分析中国球员频繁抽筋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第一,球员本身的耐力储备不足,无法支撑整场比赛。“中国球员在赛季前的准备期和日常的训练中欠缺充足有效的耐力训练。耐力训练不同于速度训练。速度更多是靠天生的,取决于人体快速肌肉纤维的占比,而耐力更多是要通过后天练习来培养的,即使那些先天速度快的球员平时也需要做好耐力练习。”
      第二,体能分配不均。“这既包括了球员自己在上下半场体能输出不均,有时候上半场输出了过多体能,下半场抽筋的概率就会增大;也包括了教练在技战术设计方面给场上11个人安排的任务不均,如果某个位置的球员承担了过多的职责,消耗了过多的体能,自然也就更容易抽筋。”
      第三,球员在日常训练中没有模拟真实整场比赛的强度。这既有可能是训练计划本身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球员没有认真地按照计划去训练。“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与中国俱乐部较为拖沓的训练节奏不同,英国联赛的球员在日常的1-1.5小时训练中会进行超高强度的对抗,其训练强度甚至大于比赛。经过这种训练的球员能够轻松地适应比赛中的大量体能消耗,体能储备足以应对90分钟甚至120分钟的比赛,因体能下降而导致的动作变形和决策迟钝也比中国球员要少得多。”
      对于高迪诺提出的以上三点,他的搭档内里表示认同。除此之外,内里提出中国球员频繁抽筋可能还跟饮食有关:“中国球员通常以米饭作为主食,米饭提供的是即时能量,消耗较快,因此球员的血糖下降也快。等到球员上场进行高强度比赛时,往往容易快速陷入供能不足的困境。
      欧洲很多国家的球员主食并不是米饭,比如意大利球员通常偏爱意大利面,其中富含的粗纤维能更为持久地为球员提供能量。另外,意大利球员有时候在临上场前还会吃意大利面来摄入碳水化合物,而中国球员似乎很少在赛前进行能量补充。”不过,内里表示上述观点只是他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分析总结出来的,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这个问题也同样值得国内学者研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24期

    • 第2023-02-23期

    • 第2023-02-22期

    • 第2023-02-21期

    • 第2023-02-20期

    • 第2023-02-17期

    • 第2023-02-16期

    • 第2023-02-15期

    • 第2023-02-14期

    • 第2023-02-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