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子夜

又野又绿才是春

  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的现代人是不懂四季的。对于春夏秋冬的认知,很多都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或者日历里。《诗经》里有个词语:不稼不穑,是指那些既不耕种又不收割、不劳动的人。可是现在,我们已经不再高度依赖土地生活,就连乡下也有大片的土地被占用、被荒置,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到了“不稼不穑”的程度。我们不知道惊蛰意味着什么,不懂春分要吃些什么,甚至不知道我们每日饱腹的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它们在植株上等待收获时是什么样子。自然,我们更难以捕捉到流离在大自然中的春日气息。
  在民间,立春这一日,人们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所以,人们最早感知到的有关春日的气息应该是白萝卜那种带着一丝辣的清甜味道。随着春的脚步越来越近,春的气息也愈加清晰。“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春已经在味觉、视觉、听觉等等感官上,将我们包围得严严实实。而在遍地的新绿中,有一抹独特的存在,那就是野菜。
  野菜是春的先知者,它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大棚里的蔬菜早已乱了节气,也失去了食物的本味,而野菜依然默默地按照本来的规律,准确预报着季节,传递春的气息。
  野菜的品种非常多,田野里几乎所有不起眼的绿色植物都可以食用。它们自然朴实、本真无华,无关美丽、无关娇艳,却散发着最自然纯净的清香,保持着原有的特性。除了啖食之外,很多野菜都具有药用价值。荠菜可以清肝明目;蒲公英可清热解毒;苦菜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能化瘀消肿;野苋菜更是被誉为“补血菜”“长寿菜”……
  儿时,挖野菜几乎是每家每户在春日必备的功课。尤其是孩子们,终于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能够在野地里可劲儿地疯跑、玩闹。在野地里,你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仿佛是一场盛宴,里面饱含着世间万物勃发的气息以及湿润的泥土芬芳,如果拿一个极细小的网来过滤,一定能滤出一滴滴纯净透明的水珠。
  我一直觉得,如果没有野菜,春天就是不完美的。“野”代表着自由自在、代表着强大的生命力、代表着最鲜活的特质;而“绿”则是草木枝叶正盛的色彩,是能给人带来最大限度的舒适和喜爱的颜色。所以,又“野”又“绿”才是春天的精髓,也才能被真正地称之为“春天”。
  在乍暖还寒中,野菜独守杂草中、河沟旁,带着自信和孤傲,自顾自美丽。像一个出世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人与自然的相伴共生。不知道,多年后,还会不会有人去采摘、去欣赏,还能不能感受到它们给予我们的那一份独特的享受和乐趣。

□乔凯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11期

  • 第2023-03-10期

  • 第2023-03-09期

  • 第2023-03-08期

  • 第2023-03-07期

  • 第2023-03-06期

  • 第2023-03-03期

  • 第2023-03-02期

  • 第2023-03-01期

  • 第2023-02-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