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夜读

从远古至21世纪,描绘军事设施演进轨迹,《堡垒图文史:人类防御工事的起源与发展》节选——

防御工事的起源

  •   《堡垒图文史:人类防御工事的起源与发展》 金城出版社
      [英]杰里米·布莱克 著 李驰 译
      自远古时期起,人类为保证生存安全,就开始构筑防御工事。本书运用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详细描述了防御工事发展的恢弘历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全书通过7大发展阶段,超150场大小战事,160余幅建筑鸟瞰图、结构设计图、实地勘测图、场景还原图、堡垒遗迹图等,系统呈现了世界重要工事及其背后的故事。这是一部人类防御发展史,也是一部军事技术进步史,还是一部战争思想演变史。
      防御工事已久存于世,并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些古代的防御工事,即使其留存的证据零碎难辨,但仍在历史上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人类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自然和超自然因素的伤害,同时还要防范动物和其他人的侵害。最初的防御工事都是天然的,为人类提供庇护和(或)增强人类的力量。洞穴和山脊就是典型的例子。灌木丛也是一样,徒步者可藏身其中,避开行动更敏捷的掠食动物。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天然防御工事,包括那些在冲突中充当防守据点的天然防御工事,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人们对一些天然防御工事进行了强化。最初的人工防护,是用石头和泥土筑成屏障,加上对火的使用,然后又出现了木栅栏,用来圈养、保护家畜。如果没有木头,也可以用石头或泥土做成围栏。实际上,虽然修筑防御工事的方式一直在变化,但防御工事的基本原则一直保持不变。
      随着国家的出现和发展,防御工事的类型变得更加复杂。原因在于,与要防御的掠食动物相比,人类攻击者带来的威胁更大。尤其是人类攻击的规模、持续性和复杂程度(例如,人类会用火攻),均远超掠食动物。对防护的需求,设立管控的决心,以及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人类的筑墙而居和大规模冲突,这二者紧密相连。自公元前4000年起,在幼发拉底河的肥沃河谷,以及后来在底格里斯河流域(位于当今伊拉克境内),城邦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此外,到公元前3300年左右,埃及人开始沿尼罗河修建带围墙的城镇。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定居点。
      与敌方进行近距离交战的需要,使得防御工事具有强大的威力。只有可靠且强力的投射武器才能抵消其威力,而且只能部分抵消。此外,由于攻城术存在局限性,防御工事的“生存能力”得以增强。然而,防御工事与攻击手段之间一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这种情况延续至今,并将持续至未来。
      公元前9至前7世纪,积极对外扩张的亚述帝国(今伊拉克境内)对攻城武器进行了改进。无论亚述人的扩张是否导致战争,先进的攻城武器能确保他们轻易击败位于城墙之后的守军,而在当时的战争中,城墙久攻不下乃兵家常事。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宫殿的石浮雕,描绘了当年的攻城场景。亚述人使用攻城锤攻城。从浮雕上可以看到,亚述士兵站在保护攻城锤的高塔顶端作战,这便是带攻城锤的攻城塔,也可以说是带攻城塔的攻城锤。
      除了直接接触城墙的攻城锤和攻城塔等装置,攻城器械还包括投掷射弹(此处注释见原书)的武器,尤其是弹射武器。大型弹射武器可以投掷沉重的石弹,破坏建筑结构,中型弹射武器可以发射大型弩箭,而轻型、手持式弹射武器可以发射轻型弩箭和石子,用于射杀防御阵地上的单兵。这种杀伤性武器可用于获取战术优势,为攻城器械的使用扫除障碍。因此,为了压制防御力量,攻城的不同阶段会用到不同的攻城武器。
      反过来,针对攻城的不同阶段也会有相应的防守战术。这包括部署在城墙上的火力,尤其是部署在塔楼上的火力,而塔楼是城墙上防御力最强的部分。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帝国期间,围攻并占领了防守严密的港口城市提尔(位于当今黎巴嫩境内)。在使用攻城锤撞击城墙时,以及在用木板搭建便于船上士兵登陆的便桥时,弹射武器均能提供掩护火力。后来,当火炮(此处注释见原书)出现后,可以从更远的距离摧毁城墙,无须像攻城锤一样抵近城墙。
      亚历山大的帝国灭亡之后,进入了诸强林立的希腊化时代(此处注释见原书)。在公元前1世纪之前,希腊诸国一直统治着近东和东地中海地区,他们能够制造更强大的攻城武器,比如,外裹铁皮、安装在滚轮上的攻城锤。在16世纪之前,罗德岛一直是一处兵家必争的防御要地。在公元前305至前304年的罗德岛围攻战中,还出现了带铁尖的钻槌(通过绞盘、滑轮和滚轮发挥效力),用于在城墙上打孔。此外,攻城塔也变得更大、更重,因此投送能力大大增强。攻城塔的防御力亦有提升,比如在表面用铁板和山羊皮覆盖,可以抵御守军的火矢和飞石。使用上的灵活性十分重要,因为这些攻城塔可以组装和拆卸;或者,如果木材易得,攻城塔可就地建造。
      罗马人也擅长攻取堡垒,他们在行军途中会依照惯例建立营地,并在边境或边境附近部署军队长期驻守。中国人和罗马人都修筑了多段令人生畏的城墙,包括中国境内的魏、赵、燕(约公元前350至前290年)长城和罗马的石灰墙(尤其是在莱茵河上游和多瑙河上游之间的城墙)。
      这些城墙都有堡垒提供支持。在中国,攻城武器不断发展,为了对付外有深沟环绕、内有厚土墙保护的城市,出现了攻城塔和抛掷石块的弹射装置(罗马人也使用这两种武器)。由于军队数量庞大,在进攻敌方的坚固阵地时,中国人和印度人习惯于采取包围加封锁的作战方式。
      在英格兰地区,自青铜时代以来,堡垒的遗迹就屡见不鲜。从公元前约700年的铁器时代开始,山丘堡垒变得愈加普遍。不过,这些山丘堡垒很可能是避难场所,而非居所。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山顶的供水很成问题。山丘堡垒常常修筑在彼此的视野之内。英国的山丘堡垒遗迹往往不大起眼,比如德文郡的伍德伯里堡。不过,也有规模庞大的山丘堡垒存在,比如多塞特郡的梅登堡。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17期

    • 第2023-03-16期

    • 第2023-03-15期

    • 第2023-03-14期

    • 第2023-03-13期

    • 第2023-03-12期

    • 第2023-03-11期

    • 第2023-03-10期

    • 第2023-03-09期

    • 第2023-03-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