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物资十分贫乏,乡亲们要买什么东西,只有到供销社才能买到,供销社代表着人们对丰富物质生活的无限渴望与追求。
我儿时的吃、喝、穿等生活用品,还有连环画等童年读物,都和供销社有关,它就像魔术师的百宝箱,要什么就有什么。
我小时候生活在古州平定县的石门口镇,供销社就位于“石门口人民公社”的北边。供销社门前有条南北公路,公路与供销社之间有块空地,当时,这里是村镇最热闹的地方,农闲时乡亲们都会聚在这里,叼着烟袋,天南地北地讲古论今。有时酒友偶遇就到供销社的食堂买几毛钱的白酒,再买几勺咸黄豆下酒。有时晚上村子里放电影,也会选择在这块空地上播放。
供销社有高高的木头门槛,高大的柜台上的木板被摸得光滑乌亮。刚到门口立刻就能闻到酱油、白酒、花椒、大料散发出来的味道。如果有人买糖果点心,屋子里立刻就会飘出一股诱人的甜香味。当然供销社除了这些馋人的味道,也还有刺鼻的化肥的味道,这些味道的背后都是大家的需求。供销社里卖的东西很多也很杂,儿时记得比较深刻的是盛在大玻璃罐子里的糖果,还有那些物美价廉的山楂片、手电筒、散酒、布料、剃须刀等吃的、穿的、用的,可以说是一应俱全。
柜台后面的墙上写着标语,只是字迹很模糊,写了些啥,我现在一点都想不起来了。让人印象深刻还有那些装着酱油和醋的大缸。缸上面用两个半圆形的木盖盖着,有人来打酱油、醋时,就打开半个木盖。打酱油的量具是一种圆柱形的铁器,上面有一个很长的柄,长柄末端曲成一个勾,平时就挂在大缸的口沿上。过去打酱油和醋都是自己带着瓶子去买,售货员就用一个小漏斗插在瓶口上,用那量具从缸里舀出,通过漏斗倒进瓶子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取消了商品的统购统销政策,曾经红红火火的供销社很快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旧的事物总是在某一个瞬间被激活,那埋藏在记忆深处的画面便会再次涌现出来。
安秋梅(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