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分文的距离

  每年一到三月,我就立马想到“3·15消费者权益日”,一看到“3·15”有关的话题,就不由得思索起“生意”二字的含义来。
  生是生生不息,意乃心上之意。做生意不仅是赚钱,也是交真心、断贪欲、守良心的过程,就像是一场修行,在一买一卖中,悟出“信作准绳,不许利欲乱曲直”的真理。
  生意人,诚信度越高,生意做的越好。这道理简单,但要做到诚信,可真不是件容易事。赚钱和讲诚信是个很难一言蔽之的话题。选择,往往发生在一念之间。少一两二两,放一两个坏果,一些简单的小手段,就能多挣个块儿八毛。就像瓜果蔬菜、柴米油盐……这些小本生意几乎承包了老百姓的人间烟火气。小本经营,没多少利润空间,也赚不了什么大钱,最多能养家糊口,靠着分毛的积累,多赚一分是一分。夸张点说,做小本生意要做到诚信经营,老板的心路历程恐怕得有十八弯。
  上个月,我去买菜的时候刚好下雪,在路边看到一对老夫妇蜷缩着坐在一个三轮车旁卖苹果。苹果是那种用大袋子包好的,里面的苹果被红袋子衬得格外新鲜。这个时候的苹果是不太好吃的,但是还没有等我走过去,大娘就喊:“小姑娘,买苹果吗?我这苹果是自己种的,可甜了!”
  我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就买了一袋,价格其实并不便宜,比店里的还贵点,不过我心里想着自家种的产量小,能理解。可我回家打开袋子一看,只有外圈是好果子,里面竟藏了好多烂苹果,十斤果子大概只有一半能吃。自己的善心换来的是别人的欺骗,这比之前买菜遇到缺斤短两的事情更不是滋味,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忽然被算计心给践踏了。印象里老人慈祥憨厚的脸庞忽然扭曲成奸诈得意的嘲笑,自此以后,再遇见如此的摊贩,也不免多了些顾虑。当然,受过类似欺骗的消费者应该不在少数,起码我身边的亲人朋友都遇见过,一提起这样的经历,都不约而同地摇头叹气,不仅仅是因为买东西吃了亏而感到生气,更多的是那种欺骗感压抑在心里使人不快。
  本来生活就很艰难,花钱消费还要被欺诈,同情弱者反而上当,心中的愤怒油然而生。但这就是现在市场存在的一种现象。以次充好,坑蒙拐骗,一锤子买卖,往往赚得比厚道的生意人更多。所以现在去市场或者小摊上买东西,遇到缺斤短两的事,也觉得正常了。但像这样不讲诚信的生意,终究做不成像样的买卖。
  现在有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更为严格的监管,大大缩小了奸商可钻的空子。以前,由于人们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维权渠道不够充分,能不能真正诚信经营,还真得靠生意人的良心。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的小区里有一家做豆腐的店,老板是外地人,听说是祖传的手艺,做出来的豆腐鲜嫩可口。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靠小小一方豆腐营生,绝不是容易之事。这家的豆腐,就像豆腐坊的老板一样,纯粹真实,豆香十足,真材实料。十多年过去了,从未因成本上涨而偷工减料,从未因追求效率而改变传统的煮浆工艺。手工石磨,新鲜大豆,腾腾热气滋润了街坊邻里的日常生活。这家豆腐坊的名声越来越大,几乎家家的豆腐都是从他这儿买来的。店主人也和气,还经常拿出热腾腾的豆浆送给街坊邻居,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本地话,而且说得还很地道。这豆腐生意,卖的是豆腐,经营的人情,就和老板说的一样。“咱这豆腐可是有使命的,不能因为咱家豆腐不好吃,搅乱了人家一天的好心情。”可以说,这儿的孩子差不多都是吃他家豆腐长大的,在我心里,乡愁变成了那块豆腐的味道,豆香在流淌的时光和人情世故中,醇香如饴。
  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做一单生意,交一个朋友,这才是生意。如今市场活跃,店铺门前常贴着“财源广进”的大红门联,店家总希冀日后能财源滚滚,然不免觉得商家对经营之道其实懵懂。如果守不住良心,把顾客当傻子,就没有长久的顾客,何来滚滚财源呢?
  只有抵住分文的诱惑,真诚做人、诚信做事,才有长久的生意,此为商道。

□丁咏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22期

  • 第2023-03-21期

  • 第2023-03-20期

  • 第2023-03-17期

  • 第2023-03-16期

  • 第2023-03-15期

  • 第2023-03-14期

  • 第2023-03-13期

  • 第2023-03-12期

  • 第2023-03-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