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土壤掩盖之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四分五裂的碎瓷片、锈蚀变形的青铜器,经过巧手的悉心“治疗”,能绽放出怎样的神韵?在“2022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的赛场中,山西晚报记者兵分多路全程在线,不仅对赛事进行了直播,还亲眼见证了219位文物行业能工巧匠的匠心风采。
晋阳古城遗址做考场 探掘高手3小时内“打孔辨土”
考古探掘工的考场之一在太原晋阳古城遗址内,地面被分为32个5米×5米大的空格,来自全国各地的32位参赛选手各占其一,考古探掘专业技能的较量就在这些格子里展开。
为何会将考场选在晋阳古城遗址?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太原市考古研究所所长裴静蓉介绍,晋阳古城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灌毁灭。至此一座历经1500余年的繁华城市被尘封于地下。“晋阳城突然的焚毁,使其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建设的原貌,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工作,探明了晋阳古城遗址确实是遗存丰富、遗迹众多,有如意大利的庞贝古城。所以,在这里进行勘探项目的比赛,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
“实战”,是本次赛场中最大的亮点。实操中,参赛选手需要在3小时内通过手中的探铲完成3个探孔的钻探,绘制布孔图,并逐个探孔主层辨识、测量和记录、绘制探孔柱状图、地层堆积示意图等,做到规范考察勘探、准确辨识土层。
当比赛进行到1个小时后,大部分选手已经开始进行第3个探孔的钻探。尽管气温微凉,大家满头大汗,脱去外套,用数米长的探铲将深层的土壤小心取出。“选手们手里的探铲俗称洛阳铲。每一节为1米,可根据考古现场需要进行延伸。目前看选手们的工具已经涉及5米的深处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岩说,通过用探铲提取探孔中不同形态的土壤和包含物,可以判断地下遗存的性质。裁判们将根据选手们在比赛过程中“选位”“孔径”“钻芯”“土层辨识”“勘探记录”等多个项目进行打分。
由于工种的特点,考古探掘工风餐露宿,对体力的消耗也比较大,行业里女性并不多见。过去,很少有女性参加这个项目的比赛,但今年在考古探掘工赛项中有1名女选手进入总决赛。
“考古探掘是考古领域的基本功,女性与男性相比,力量上虽然有差异,但技术上无差异。女性同样可以做得很好。”来自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曹雪利是进入决赛的唯一一位女选手,谈起参赛过程,她笑着说,“探工不仅靠力气,还需要丰富的土壤辨识知识和规范的标识、记录,这对于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具有重要的价值。”
今年是曹雪利第一次参加全国文物行业技能大赛,她的参赛目的很简单,就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我是考古专业的老师,希望能通过比赛与全国优秀的同行进行交流,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服务。”她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学生们学习考古大多出于兴趣,如今从事考古行业的女性越来越多,自己班上就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女性。她希望自己的比赛经验可以传授给学生们,带领学生们在以后的技能大赛上崭露头角,取得好成绩。
刨花纷飞凿斧叮咚 木作、泥瓦作匠人手头都是硬功夫
锯子、刨子、斧头、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刷子,甚至还有打磨、抛光机器……在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区,总是能听到锯木刨花、捶打钉凿的声音,选手们根据手中的图纸与现场原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部分古建筑制作和修补。
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主要考量选手的哪些技能呢?“主要考量选手们制度形制的认知、识图能力、传统工具的使用技巧、传统技艺的传承以及对于各种知识和技巧的熟练运用等方面。”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协会秘书长贺大龙说,山西古建筑时代早、数量多,序列完整、品质超群,随着现代工具的大量应用,传统工具逐步消失、很多技艺失传,此次大赛对于古建筑行业来讲是弘扬,更是拯救。
月梁是我国古建筑最具艺术特色的梁类构架之一,木作文物修复要求在14个小时内利用传统木作工具完成一份月梁梁头的制作和昂尖、耍头制作及昂尖补接修复等。“月梁梁头部位看似简单,但想要做出彩可不容易。”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裁判、山西古建筑专家任毅敏说,月梁的曲线与弧度对古建筑的艺术效果影响很大,选手们不能使用机械,凭一双巧手和传统工具,完成月梁梁头的设计与制作,考验的都是真功夫。
泥瓦作文物修复实操比赛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利用传统泥瓦作工具完成《清式营造则例》中须弥座的制作及墙体残损剔补修复等内容。墙面是否横平竖直、灰缝大小是否均匀、外观整体效果好不好,这些都很考验工匠技术。
今年是来自河北省文物局的裁判员刘智敏第三次担任全国文物行业技能大赛的裁判员了。“相比前两届比赛,今年的比赛规模大、人数多、难度大。”刘智敏以自己担任裁判员的泥瓦作项目为例,谈了谈感受,“须弥座看似简单,对选手制作工序、时间安排能力、技术熟练程度等要求很高。经过10个多小时比拼,你会发现有的选手每一道工序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基本完成了主体部分;有的安排不那么紧凑,执着于细节的琢磨。”刘智敏说,技能大赛给来自全国的匠人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切磋、相互学习的平台,有助于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陶瓷金属和壁画 选手们修复的都是真文物
比赛中,“文物医生”们经过长达14个小时的摸索,反复修补、仔细琢磨,破损的文物逐步恢复生机与活力。而此次比赛的精彩看点之一是金属文物、陶瓷和壁画文物修复师手中修复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文物。“这也正是举办比赛的一个初衷,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与平时修复环境一致的场景,比赛难度很大但极具竞技性与观赏性。”本次大赛可移动文物组组长、文物修复专家、山西博物院研究员钟家让说。
在陶瓷文物修复师赛区,每张桌子上都摆放着一个纸盒,选手们通过抽签,确定自己将要修复的文物。“感觉就像拆盲盒。”钟家让说,“你看选手们手中的瓷器,有杯子、碗、盆、壶,形状不同、年代不同,破损的程度也不一样,但对文物修复师的考验很相似,那就是修旧如旧,尽可能恢复文物的原貌。”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杨玉洁是本届赛事选手中唯一的博士,她参加陶瓷文物修复师比赛,最终获得该项目比赛一等奖。她抽到的是一只缺口近四分之一的清代青花纹碗。杨玉洁博士期间读的是陶瓷艺术专业,她的同学大多走进高校或者艺术研究领域,出于对文物事业的热爱,她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8年了。“能得奖还是很开心的,更加坚定了我从事这一行的决心。”她笑着说。
调色、修补、打磨……在金属文物修复师赛区,一位女选手正在修复一只青铜编钟。编钟上锈迹斑斑,但这位选手并没有着急去锈,反而帮它“补色”。这是为什么呢?“文物去锈,一般有几个原则,第一,对文物有害的锈迹需要去除;第二,影响文物艺术价值的,需要去除;如果不影响文物的保存,这样的锈迹一般予以保留,因为锈迹也是文物传承的历史见证。”钟家让说。
山西是文物大省。山西至今发现并仍然保存较好的古代壁画,总面积多达2.5万余平方米,但仍有3万平方米的壁画亟须修复和保护。“经过历史的洗礼,壁画会不同程度出现缩减、鼓包、褪色、残缺等情况,这就需要壁画彩塑修复师通过一双妙手,给受损壁画赋予生机。都说妙笔生花,其实对于壁画文物修复师来说,他们手中的毛刷和画笔,可以令壁画延年益寿。”钟家让说。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多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我们有很多的文物都亟待修复,但是与之相匹配的这种技能型人才远远不够。”中国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说,他希望通过这次大赛,让全社会更加了解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了解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相信,随着文物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文物保护修复、考古等技能工作,为文物事业贡献才智、增添活力,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