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子夜

记忆中的美食

  人间滋味千万,但能被人记住的美食却寥寥无几。
  平时在饭店吃上一顿,虽十冷十热、有荤有素、有酒有肉,什么川菜、鲁菜、浙菜、地方菜花样繁多,但吃后却总感觉肚子似饱非饱,而且太油腻了,没有特色。就算是一顿大餐吧,也算不上是什么美食。每每此时,我总是会想起曾经在农村的餐食是多么的美味。而这些美食的味道已经储存在我的记忆深处,是它们帮我安顿了身心,治愈了困难和疲劳。
  十七岁时我到金沙滩安疃插队,一待就是五六年。当时住在农民家,吃饭吃的是配饭,就是配四人到一户人家吃饭。早饭通常是小米稠粥和拌凉菜。凉菜就是土豆丝、黄豆芽、菠菜,用开水汆熟了,放在盘子里,上面再放上洗净的、切成一厘米长的葱胡子,然后用家里的大铁匙在火上烤热了,往大铁匙上倒两三滴麻油,热油“滋”的一声,炝在葱胡子上,撒点盐,凉菜就拌好了。那时,我坐在农民家的热炕上,给凉菜泼油时,顿时能闻到油炝葱的香味儿扑鼻而来,再喝上金黄色的、软绵的小米稠粥,胃里那个舒服,暖暖的、清清淡淡的,炝了两三滴油的凉菜也很是爽口。
  中午的时候,我们会吃黄米糕、黍子糕,或者豆面条。农村的妇女蒸糕、搋糕那叫一个干净利索。只见她们将三四斤黄米面蒸熟的糕倒在一个红瓦盆里,两手蘸一下凉水,然后就在盆里连拍带揉,用不了几分钟,一块金黄色的、软糯糯的糕就搋好了。我真是羡慕她们的蒸糕技术。然后她们还要再给端上一碗“手端碗”蘸糕吃。“手端碗”里是一层豆腐、一层菠菜、一层粉条,上面还铺着三五块薄薄的炒鸡蛋。那时很少有肉吃,而“手端碗”黄色的、绿色的、白色的食材搭配,给人以视觉冲突,早已让我的口水往肚子里咽了。黄糕配上素菜,大口大口地吞在肚里,只顾高兴地吃香甜的饭菜,我们连话也顾不上说,甚至连一句夸奖的话都来不及说。
  有的人家给我们吃豆面面条。豆面是用黄豆、绿豆、碗豆、小麦、大麦五种粗粮磨成的面,和好的面是淡绿色。通常她们一次和好多的面,留着要吃一冬天,或招待亲戚朋友。和面时,村妇们会约上三五个好邻居一起干。整个一下午,她们每人擀上一两团面,就换人再擀。擀好的豆面,切成细细的条,用手把它卷成碗大的团儿,一团儿一团儿的摆放在大大的用高粱杆儿做成的排子上,然后放在闲房内阴干,很像现在的方便面,吃时用锅一煮就可以了。吃面时,没有什么食材做稍子,只是用干豆面在铁锅里炒焦了加上食盐,再加少量的水,就变成了“自制酱”,自制酱浇在豆面上就开吃了。自制酱不甜也不咸,有炒豆香味,配上长长的细细的豆面条,吃起来是碗豆面的纯天然的味道。热热的、满满的一碗面条,营养丰富,天然亲切。
  到了晚上,一般会吃豆儿稀粥、烤糕和碎咸菜。红色的小米大连豆稀粥里还放着几块新土豆,配上圆白菜胡萝卜碎咸菜,咸菜里通常也会再加上一些农民自制的油泼辣椒搅拌在一起,再往碗里放一些烤糊的黍子糕,就开吃了。来自大自然的食材变成调色板,邀请着蠢蠢欲动的味蕾,开启我舌尖的狂欢。碎咸菜酸酸的,油泼辣椒香香的,烤黍子糕甜甜的,吃得肚子撑了,还不想放下筷子。
  拌凉菜、小米稠粥、“手端碗”蘸黄糕、豆儿稀饭、碎咸菜、烤糕……这些食物经过农村妇女的精心烹制,将最完美的色香味在最后一刻尽情释放。从纯天然到接地气的手工自制,从香甜到咸鲜,从素淡到香辣,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田地里忙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听到农妇们烹制美食所产生的声音——热油在大铁匙上的滋滋声,刀与砧板的碰撞声,层次分明的“手端碗”的炖菜声,金黄色的黄米糕在瓦盆里的拍打声……就会感觉一身轻松。坐在农家的热炕上,品尝着“农家饭”,让我品出了农家的味道,品出了年轻的味道,品出了生活的味道。
  领略了人生的不同风味,而这些农家饭就是我储存在记忆深处的美食。

□王子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24期

  • 第2023-03-23期

  • 第2023-03-22期

  • 第2023-03-21期

  • 第2023-03-20期

  • 第2023-03-17期

  • 第2023-03-16期

  • 第2023-03-15期

  • 第2023-03-14期

  • 第2023-03-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