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7个世界帕金森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
提起帕金森病,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手抖”,不过,这种病的诸多早期症状可并不止于此。嗅觉减退、失眠嗜睡、焦虑、抑郁……种种帕金森病引起的非运动症状可能来得比“手抖”要早很多,却没有被甄别出来。如何在早期识别帕金森病?确诊了帕金森病又该怎么治?日常又该怎样预防帕金森病?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吴琴,为大家详解帕金森病的早期发现和综合治疗、康复等知识。
A 不仅是“抖”这些早期症状要重视
据吴琴介绍,目前我国有300万以上的帕金森患者,且以每年10万的速度递增。“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大约有2%-3%的人患有帕金森病,70岁以上患病率达3%-5%,近几年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吴琴说,由于人们对帕金森病认识不够,造成很多患者未能在早期及时就诊和接受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生活能力逐渐丧失。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是抖、慢、僵以及小碎步行走等在内的运动症状。然而,它还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非运动症状,包括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尿频便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焦虑、抑郁、睡眠和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开始的时候,很多患者会忽视颤抖、走不稳、上肢无力等症状,认为是老年人常见的毛病,或者误以为是老年痴呆、脑卒中等疾病。”吴琴说。
吴琴主任曾接诊过一位患者,最初因腰痛在骨科就诊,经过一段治疗,疼痛也没有得到缓解,直至帕金森其他症状陆续出现以后,才找到正确的病因,之前腰痛也是因早期因帕金森病而起。“临床上这样走了弯路的患者并不少见,除了疼痛,帕金森病早期还可能有视觉问题、直立性低血压、体重减轻等症状。对于患者来说,早诊早治是很重要的,如果发病早期能直接在正确的科室诊疗,对于控制患者病情作用很大,很多患者往往是出现肢体震颤、行动迟缓等典型症状再来就诊,确诊帕金森病时已经是中晚期了。”吴琴说。
B 非运动症状别忽视 易出现精神症状
“早期不易确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帕金森病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非运动症状,这些非运动症状主要分为精神症状、自主神经、感觉障碍三个方面。其中,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出现幻觉等。”吴琴介绍,精神焦虑在帕金森患者中很常见,不少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会出现在运动症状之前,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直接到帕金森病的专科门诊就诊,导致病情延误。
72岁的李大娘,确诊帕金森病已有十年。确诊时,除了行动迟缓和震颤等症状之外,李大娘还有出现幻觉等非运动症状。比如双手时常漫无目的地抓取;经常说在屋顶看到猫走来走去;平常陪伴她的女儿,也被认作是隔壁的邻居。“帕金森患者出现幻觉,与病理发生变化有很大关系。一般在7-10年时,由于患者大脑皮层损害,就会导致认知和精神障碍。”吴琴表示,第一次见到李大娘时,人看起来干干净净,但和她交流时,发现她的幻觉比较严重。“针对帕金森病的精神症状,通常会采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还要加上抗焦虑和抑郁的药,因为精神症状往往伴随着焦虑和抑郁。此外,还要筛查评估患者服用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减少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计量。”
“帕金森患者出现精神症状,临床评估很重要。首先要了解出现症状的时间,是否经过相关药物种类的调整、剂量的变化或者添加了新的药物。”吴琴提到。
C 用药严格遵医嘱 病患需全程管理
“患上帕金森病,大家也不必恐慌。一定要遵医嘱进行治疗,家属也要学会科学的家庭护理,这样有助于延缓患者病情。”吴琴说,现实生活中因不规范用药导致病情严重的典型案例有很多。
“曾有一位因手抖严重来就诊的患者,被确诊为帕金森,当时患者很配合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家人在他患病后也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还在饮食和生活上给予很大的支持,病情一直控制得不错。但最近的一次复诊检查,发现他开始出现精神症状。”经过吴琴仔细问询,原来前段时间老伴觉得出门配药不方便,就把患者服药的剂量减小了,想省着点吃。不遵医嘱的不规律用药,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吴琴介绍,治疗帕金森病的某些药物,长期服用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精神症状,而精神症状的出现,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护负担。“帕金森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规律性很重要。药物种类和剂量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吴琴说。
“通过规范的治疗,病患的病情进程会明显减缓,很多患者只要正常服药,日常自由行走、讲话、吃饭等在短时间内都不会受到影响。”据吴琴介绍,作为山西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中国康复医学会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病培训基地,近年来,山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结合医院专科特色,推出帕金森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都会进行详细完整的评估,给每一个病人制定个性化的诊治方案。病人行动方面,科室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会帮助病人从肢体、语言、吞咽、认知等方面做康复训练,还有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病人进行心理康复、心理护理等工作。此外,也会提醒患者家属做好长期陪护、改善家庭居住环境,做好疾病的全程管理,从各方面提高帕金森患者的生活质量。”吴琴提到。
D 中西医结合治疗 家庭按摩调养身体
“帕金森病的西医病因至今未明,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其病理改变为大脑的黑质、苍白球变性,脑内多巴胺显著减少。因此治疗上要补充多巴胺。这类药物服用初期效果很好,后期效果不尽如人意,起始剂量要小,因为药物副作用有头晕、嗜睡。”山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王旭鹏介绍,在治疗帕金森病的过程中,有很多患者都在同步进行中医调理。
张先生今年71岁,患帕金森已经数年,一直用西药坚持治疗,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而且因为各类基础性疾病,往往容易引发各类不良反应。医生在评估病情之后,认为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可适当采用中医药治疗。类似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王旭鹏表示,随着中西医结合推广,中医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帕金森病的日常诊疗中。
“帕金森病之名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最早记载的是‘颤振’。”王旭鹏介绍,针对帕金森患者的治疗,中医也有很多有助改善病情的良方。“通过中成药加中草药加物理仪器治疗,三合一直达病灶,增加患者耐氧量,改善微循环,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平衡,纠正紊乱的大脑功能,滋养脑神经,保护脑神经的正常传递和传导,尽快恢复脑神经功能。对于患者改善脑萎缩、提高免疫功能、恢复身体协调性有很大的帮助。”王旭鹏说到。
此外,对于家庭日常陪护,王旭鹏建议:“患有帕金森病,日常生活中就充满了病痛的煎熬,家属可以通过一些中医保健方式对病患身体进行调养。”第一种是家庭按摩法,让病患选取躺位,家人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相对,按揉肾点、肝点、头顶点各100次;第二种是手部运动法,患者可伸直掌指关节,展平手掌,可以用一只手抓住另一只手的手指向手背方向搬压,还可以将手心放在桌面上,尽量使手指接触桌面,反复练习手指分开与合并的动作。
E 科学健康生活 在家自测帕金森病
由于目前帕金森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所以没有规范的预防药物。“帕金森病发病与年龄有关,但衰老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预防帕金森病,要从健康生活的角度入手。”吴琴介绍,目前普遍认为,帕金森病并非单一因素致病,可能多种因素参与、交互作用下发病,比如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或某些工业化学品等,此外还有遗传因素,约10%—15%的患者有家族病史。
根据已知的影响因素,吴琴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中老年人要预防“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是诱发帕金森病的原因之一。其次,加强体育运动、脑力活动,特别是老年人多做打太极拳、气功、散步等慢运动,还可以听听音乐、背背单词和唐诗宋词,也能让老人多动动脑筋;再次,饮食要清淡、绿色,多摄入豆制品,如豆浆、豆奶等;最后,生活规律,正常作息,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帕金森病的早诊早治对于控制病情作用很大,那该如何判断是否得了帕金森病?吴琴表示,一般而言,自测帕金森病也要从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方面来看。比如最简单的从椅子上起立是否有困难、走路时是不是脚拖地走小碎布、是否容易跌倒等。“家里有老人的,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自测帕金森病,胳膊或者腿有没有出现抖动,生活起居有没有遇到困难,比如穿衣系不上扣的现象。此外,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注意观察老人,从老人的身形和面部留意,注意老人有没有变得两肩内收、头向前倾,看上去非常不稳定,总是很容易跌倒的样子;面部肌肉是不是僵硬,出现呆板、面部没有表情的‘面具脸’。”吴琴介绍,除了上述一些判断是否为帕金森病的方式,还有一些小巧门能帮助家属分辨究竟是帕金森病还是老年痴呆、脑中卒等病症:“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语言障碍,老年痴呆多数为语言功能的缺失,就是人们常说的不会说话了,但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往往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说话的声音却明显变小,此外还有嗅觉衰退的症状,这些都是早期帕金森患者的症状表现。”
山西晚报记者 柴旭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