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张杨 通讯员 阴娜 郭晓云)4月11日,位于晋中市太谷区的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优质栽培示范园的设施大棚里,树上的樱桃红艳艳的,咬一口汁液饱满……这是个占地不足一亩的日光温室大棚,种着80多株粗细不匀的樱桃树,有美早、龙田晚红、萨米脱、黄蜜等多个品种,从3月底开始陆续进入成熟期,采摘能持续20天左右。
这座大棚内铺着银色地膜,温暖干燥,树与树之间距离宽敞,枝叶舒展,果实累累。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生智介绍:“这是双色地膜,樱桃成熟前20天铺的,正面是银色,用于补光,背面是黑色,可防潮保湿,既可以保证大棚的温度、湿度,也可以加强光合作用,利于提高果实的品质。你们尝尝,口感是不是特别好?”
作为山西省樱桃种植领域先锋人物,张生智常年奔波于省内各地推广果树种植技术,并写出《甜樱桃新品种优质高效栽培》等论文。2022年,他萌生了实验设施樱桃种植的念头:“好苗子种出好果子不算水平,次苗子种出好果子才是科研人员的责任。”
这座大棚的樱桃树都是果树所苗圃里挑剩的残次品,并不是示范园管理的重点,虽然栽在棚里,但一直没盖膜升温,年年自生自灭,产量和品质都乏善可陈,有时还因为虫害严重而绝收。
“说实话,管理这个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指导任何一个示范园都多。从正月初二起,我每天到园子里卷放棉被、开关通风口,还跑了一趟生物肥厂家考察,在网上搜索解决着色不匀问题的神器,只想通过科学管理,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把好的技术沉淀下来、总结出来,然后推广给果农,让他们放心地去种、省心地去用。”为方便管理,张生智记录下了这座大棚的实验足迹:今年1月1日正式升温,浇水,打破眠剂;2月1日,樱桃树开出了第一朵花,放蜜蜂,打坐果剂;3月20日,樱桃开始着色,铺设双色地膜……其间共浇水3次,每次都带着氨基酸肥料;园子里除铺设双色地膜外,还分区域安放着5个温湿度智能监控仪,随时通过手机App监控数字。
从3月底开始,大棚里的樱桃陆续成熟,由于管理到位,这些“次品”树多数结出了果实饱满、着色均匀、口感上乘的樱桃,整个棚里的病虫害极少,完全没有了之前的病态。“这批樱桃的品质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产量不满意。因为今年的产量反映上一年的管理效果,由于上一年的粗放管理,产量不是很好,但明年肯定能翻番。比如今年新生的枝条,可在20厘米左右时摘心,以促进下部花芽形成,到明年就都是果子。口感是由当年的管理决定的,地下的土肥水营养管理、树上的花果管理和树体的光合作用的调节,我们今年都做到了。”张生智说。
国产樱桃的成熟期在5月至6月,从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家进口的樱桃,其成熟期与国产樱桃基本一致,而从南美洲智利进口的樱桃,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成熟。设施樱桃如果能赶在3月前上市,不仅能填补市场空白,利润空间也相当大,不失为果农致富的一条金光大道。
对于樱桃的上市时间,张生智认为,只要掌握了调节温度的办法,完全能控制。“设施樱桃种植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大田种植的模拟,当温度达到7℃以下,树体就进入休眠状态,休眠够1000小时,樱桃树就具备了升温的条件。从升温到果实成熟,基本是3个月时间,只要做好时间管理,辅以科学制冷手段,8月就可以休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