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已经能控制和利用核裂变能,但控制和利用核聚变能则需要历经长期的、非常艰苦的研发历程。在各国研究过程中,“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计划)”逐渐提上日程并开始实施。
我国为何参与ITER计划
1985年,作为结束冷战的标志性行动之一,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在日内瓦峰会上倡议,由美、苏、欧、日共同启动ITER计划。
ITER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又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因此备受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最初,该计划仅确定由美、俄、欧、日四方参加,独立于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IAEA)之外。1998年,美国出于政治原因及国内纷争,以加强基础研究为名,宣布退出ITER计划。欧、日、俄三方则继续坚持合作。
2001年,欧、日、俄联合工作组完成了ITER装置新的工程设计及主要部件的研制,预计建造费用为50亿美元(1998年价),建造期8至10年,运行期20年。
2002年,欧、日、俄三方开始协商ITER计划的国际协议及相应国际组织的建立,并表示欢迎中国与美国参加ITER计划。
ITER计划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机会参加的最大的多边国际大科学工程合作项目。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我国参加ITER计划谈判。
经过3年谈判,2006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ITER谈判联合小组代表我国政府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草签了ITER计划协定,标志着ITER计划进入全面实施的准备阶段。
2006年5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部代表我国政府与其他六方一起,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草签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联合实施协定》。这标志着ITER计划实质上进入了正式执行阶段,即将开始工程建设,也标志着我国实质上参加了ITER计划。
参加ITER计划有利于大幅度提升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参加国际合作的层次;有利于推动我国聚变能研究开发,加快我国聚变能开发进程;有利于我国学习掌握大型国际科学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运行和维修经验;有利于提高我国超导技术、稀有金属材料技术、高电压技术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利于锻炼和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我国聚变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人才基础。
反应堆的选址之争
国际各方针对如何实施ITER计划而进行过多次磋商。其中,反应堆建在何处尤其引人注目。
最初,欧盟的西班牙、法国以及日本和加拿大都提出了申请。
2003年2月19日,ITER计划参与各方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作出决定,在2013年前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热核反应堆,地点将在西班牙、法国、加拿大和日本4处候选地址中选择。经过多轮较量,西班牙和加拿大退出,日本提出的在青森县六所村和法国提出的在南部马赛附近的卡达拉舍建造这个热核反应堆的方案脱颖而出,成为最终入围的两个候选地址。
在这场引人注目的争论之中,美国、日本和韩国主张在日本六所村修建,而欧盟、俄罗斯和中国支持在法国修建。
美国总统布什在成功连任后出于政治考虑改变了立场。他认为,如果无法赢得欧洲的支持,美国将更加难以从伊拉克泥潭中脱身,因此在反应堆选址问题上采取中立态度,这使日本一下失去了重要的政治砝码。
此后,围绕选址的争执日益开始朝着对法国有利的方向发展。日本政府的态度也从毫无商量的可能转变为一切好商量,出现了明显松动。2005年6月22日,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称,日本已通知欧盟,放弃此前与法国就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的选址之争。报道称,日本“放弃”竞争的交换条件是,建在法国卡达拉舍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总部中将有高达20%的工作岗位提供给日方,此外,日本的原料供应商也将分得该项目的一大杯羹:在整个项目中,日方投资约占10%。
据悉,欧盟对日本作出了巨大让步:欧盟承担总建设费用中的40%。其余的60%分别由法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中国各分摊10%。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