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至四月,万物复苏,人间春光正好的时候,我不禁泛起了思乡之情,怀念起儿时的乡村四月。
儿时的乡村四月,让我记忆犹新的,只有一个字:忙!
男人们忙着犁地耙田。
那时犁地耙田主要靠牛,牛是水牛。水牛体格大,动作迟缓,掉个头转个弯,都需要主人吆喝半天。犁地时,男人们赤着脚,站在水稻田里,左手扶着犁把,右手举着鞭子,指挥着耕牛。其实,鞭子的作用,只是威慑,主要还是靠男人粗犷的吆喝声。犁完地,还要去耙。这时,男人们不用赤着脚站在水稻田里了,而是站在耙上,双手牵着牛的缰绳,身体向后倾,用劲拉起耕牛的头,在保持自己身体平衡的情况下,催着牛往前走。整个劳动画面,看似诗情画意,其实辛苦无比。
男人在犁地耙田的同时,还要去精心呵护自己育的稻秧。育稻秧是个精细活,地在入冬前就得翻好。开春化冻后,用铁耙将泥土耙细,耙松软。然后放水,将泥土洇透,再用齿轮比较细密的铁耙,把洇透的泥土耙平,撒上稻种。稻种撒完后,还要在上面撒一层草木灰,除虫用的。之后,还要在上面盖上一层草苫子,防止鸟雀来食。所有工序都做完了,仍不能有一时一刻的放松,白天黑夜都要去盯着。一旦水多了,要赶紧放出去一些。水少了,得想办法添加一些。尤其是在四月,秧苗开始拔高,这时,要持续浇水,还要时时留意秧苗的高度和成熟度。
女人们也忙。
早上,女人们不光要忙着一家老小的吃穿,还要打理家禽和牲畜。忙完后,便一头扎进麦田里。一整天,都在除草、施肥。傍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又要忙着一家老小的吃穿,又要打理家禽和牲畜,还得去伺候自己家的菜园子。
孩子们也不闲着。
早上,天蒙蒙亮,听到大人们收拾农具弄出的动静,孩子们便会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向牛圈,牵出水牛,踩着露水,到山坡上去放牛。晚上放学,急匆匆地跑回家,扔下书包,提起竹篮子,拿把镰刀,风一般地奔向山坡、田野、沟坎,去打猪菜。
儿时的乡村四月,一直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现在看上去,好像很累很苦。但那时,并没感觉到累,也不觉得苦,反倒是,男人们的踏实能干与只争朝夕的精神,女人们的温顺善良与任劳任怨的品质,一直在教育和鼓舞着我,从小就自立,长大更自强。
儿时的乡村四月,令人难忘!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