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困境》萧功秦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儒家文化因何在晚清陷入困境,而晚清的士大夫究竟如何认识西方世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者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本书从近代中国正统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认识心理与社会心理的三个层面展开分析,考察他们对于异质文化的排斥态度和极端保守,探析少数先觉者内心的苦闷与压抑。
《洪荒记》宋耀珍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对散落在古代典籍和民间的中国神话和传说的再度整理和重写,其创作遵循“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精神”的原则,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和故事性的统一。故事原型来源于《山海经》《十洲记》《世说新语》等典籍,作者追本溯源,发挥诗人的想象力,运用小说笔法,以实写虚,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上乘的神话类文学作品。
《金珠玛米小扎西》曾有情著
希望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藏族牧童小扎西被西藏边防班果哨所的哨长林海平和战士相救后,努力参军成为一名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的故事。经过努力,年仅十四岁的小扎西被特招入伍,成为光荣的金珠玛米。他不断立下军功,从一名小兵成长为一名好兵,在国境线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在风雪边关书写军人的荣誉。
《大湖消息》沈念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作者近十年多次去往东洞庭湖湿地、长江集成孤岛的见闻与思考。书里有湖区人的生存现实,叙说着麋鹿、候鸟、江豚、鱼类、欧美杨林及各类植物与人和土地的命运交集。以洞庭湖为原点,将乡土、自然、地理、人文融为一体,各种不同的故事,折射出活着之上的喜怒哀悲,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曲折与前行。
《20位名老中医论脾胃病》袁红霞著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整理辑录了民国以来中医脾胃病领域名家大家的经验思想,既有蜚声海内外的民国圣手,又有学贯中西的国医大师。作者总结了20位名老中医的脾胃病论治经验,从医字简介、学术思想特点、遣方用药特点、脾胃病辨治思路及验案举隅等方面进行了书写。
《人在非洲》贾志红著
山西经济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作者作为援建项目的亲历者,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发展新机遇,记录了中非合作共赢的动人故事,彰显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的强大生命力。
《山西文物建筑砖瓦材料调查与研究》
王春波著 三晋出版社
本书从古建筑遗存大省山西选取了500余处文物建筑的青砖、青瓦样本,按照时代顺序、南北区域,分析了青砖、青瓦从唐代至清代在山西各地区的材质、外观与几何尺寸变化,明确了各个时代建筑砖瓦的特征及地域差异,对研究古代木构建筑中砖瓦元素的特性有指导意义。
《风云晋国》张恒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本书从“叔虞封唐”晋国肇始起,以时间为线,运用宏观描述与具体节点剖析的形式,解说晋国在施政、治军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进退得失、盛衰成败。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文本形式讲述真实历史,文字生动、惊心动魄,能提升读者关于三晋远古辉煌历史与文化的认知。
《鲁迅辑印美术图录全集》刘运峰刘璁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学术、翻译、古籍勘校各方面的成就均已整理出版,唯独对于鲁迅先生在引进、介绍和整理艺术方面的成就缺乏集中系统的整理出版。本套丛书是对鲁迅先生艺术领域成就的首次全面整理,它反映了这位文化巨人非凡成就的一个侧面,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它也是最完整意义上的《鲁迅全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套丛书包括鲁迅生前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的碑刻、画像石、笺纸等中国传统艺术以及版画等西方艺术的所有成果。本套丛书在考虑鲁迅辑印年代的前提下,大体按艺术门类分为8卷。
《绿皮列车的窗口》牧铃著
希望出版社
本书是牧铃继《南方的牧歌》《绚烂的星空》之后的又一部童年叙事散文。作者围绕着童年的读书、劳动、旅行等经历,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篇章。帮助灾民转移、药园子的探险、难忘的歌曲与乐器……冬夜围炉的乐趣、昆虫打架的野趣、月夜赶路借书的乐趣、劳作的乐趣、帮助村民画像的乐趣……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作者总能在其中寻找到乐趣与意义。全书用流畅明快充满温情的语言,讲述了“读书”“美育”“劳动”的意义。
《西北往事三部曲》张学东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70后作家张学东创作的长篇小说,篇幅达75万字,故事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反映了西北边地从凋敝匮乏到逐步富裕的历史变迁,既有人情冷暖的日常生活,又有天灾人祸的苦难叙事。三卷各自独立成章,又在主题主旨和思想表达上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作品始终有着对温暖、正义、真情的坚定信仰,于幽微之处极为细致而精准地展现历史与现实的缝隙和人性的复杂状态,亦有人性的光亮和温暖的力量。
《记忆》山西省档案馆
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
大型档案纪录片出版物《记忆》(原名:记忆——红色档案中的初心)是一部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而策划出版的大型微视频作品,共100集。内容展示了珍贵红色档案300余件,采访省内外专家近200人,用镜头讲述,让档案说话,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走向复兴的辉煌岁月。全片内容导向鲜明,运用档案适当,采访人物高端,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史实准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该纪录片让尘封的红色档案资源走向大众,激发奋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