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中见品格
——评《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生活账》
看到这些账目,突然想起父亲。
父亲爱写字,爱记录。我不知道,父亲的一手好字是不是与他这些爱好有关。
懂事起,常常到父亲工作的城市小住。他那间不大的单身宿舍里,最吸引我的是桌上的“红旗本”。翻开,是父亲每天的流水账录:“油条0.1元”“猪肉1元”“烟一盒0.3元”,甚至连2分钱的存自行车费,也要记得清清楚楚。
月底最后一天,父亲都要认真坐在灯下,将支出一天天相加,然后再从工资、奖金里一减,便是当月节余。然后,再翻出衣袋里所有的现金核对。
“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多少次,父亲骄傲地说。
父亲每月的支出通常为三大块,一是固定给母亲寄,二是银行存一部分,剩下的便是自己的生活与礼尚人情。若是这第三部分月度尚有节余,是父亲最开心的事。
真是一种缘分,在父亲去世四年后接触到张健民先生这些账目。多像父亲啊,这在常人看来不起眼的记录,却让我泪目,那一串串数字,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责任,更是一种高度自律的品格。
一直以为,父亲的生活按部就班,没有太忙碌的事做,这样记账,也是对业余时间的一种打发。然而让我意外的是,张健民并非是父亲一样的普通工人,而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路战斗过来的老革命。他先后担任过山西阳城县委书记,长治地委秘书长、地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秘书长,省政府对资改造办副主任,省革委统战办公室副主任,省政协副秘书长,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等。这样一位领导干部,却始终保持着这样整理一份记录的习惯,从1952年7月1日到去世前9天的1993年5月11日,跨度长达41年,从来没有间断。
受父亲的影响,我也有过几年记账的习惯,更体验到了记账的好处,比如月度、年度总结时,便知道花费大头在哪里,浪费在哪里,哪些应该调整注意,可惜与日记一样,断断续续,最终放弃。
张健民先生长达41年无中断的记录,令人佩服。可以想象出,无论生病,无论出差,无论加班到多晚,他都会在临睡前坐在台灯下,打开那个笔记本,一笔笔记录下当天的花销。有时忘记一笔,次日便补上。他也曾一月一小结,一年一大结;他也曾在一次次账目与现金核对无误后露出开心的笑容。
那个身影,像极了曾经的父亲。记得年少时问过父亲,花都花了,记那些干什么?父亲说:“生活,得有条理;日子,得计划着过。”
就是那天开始,我幼小的心里记住了“条理”与“计划”这两个关键的词。
或许是年龄的缘故,今天再翻张健民先生的账目,突然觉得意义远不止这些。一本家庭账,记录的除了生活与文化,更是历史变迁,时代变化。
翻开1952年的账本,“交七月份党费洋5000元”“补寄李成章信一封邮费洋800元”“买肥皂一条支洋3400元”,这些数字让今天的读者惊讶,怎么那么贵?没错,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彼时,10000元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1元。
若非翻看张健民先生这本账,好多人不会了解。翻看这一年账目,最大的一笔支出款项为“买手表——雷巴——1支,表链1条,共洋880000元”,最小的一笔支出为“林林买作文本用洋500元”。
500元,相当于后来的5分钱。
到了1955年3月2日,账目上的数字突然变小了,“收三月份包干费新洋78.28元,买公债支洋30元,交三月份伙食补足费5.03元。”在这天的第一笔款项里,他在数目后面特别标注了“新洋”二字。这是一个新的转折,第二套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兑换比例为1:10000,改变了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彻底清除了旧中国通货膨胀的阴影。
一个家庭小账本中,清晰看到了历史的脚步,时代的发展。1969年,他的记录里多次出现“买毛主席照片22张支洋1.32元”“买《活页文选》5种10份支洋0.40元”“买领袖像一帧支洋0.10元”;1984年,有了“收转让20寸黑白电视机洋200元,买电视天线支洋20.6元”;1987年,出现了冰箱。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旅游门票与消费便时时见到。
特别要说的是,张健民先生的账目中,有许多购书支出,仅1952年一年,便有,“订《时事手册》二份半年用洋16800元”“买新词典等书五本用洋55400元”“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儿童读物6本11800元”等近30条记录……这些书中,有给孩子们买的学习读本及课外书籍,大多是自己学习用的。从书名便可看出,每一本书都体现出一个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与追求。
一本账,就是一个人的生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这些账目中有借钱、有还钱,点滴都见证了张健民先生的人品与廉洁。这一点,尤其令人尊敬!
他与那些工人、农民一样,要操心家里一应柴米油盐开销,比如1976年11月22日,他也曾“便条问郑,十一月工资至今未发。”仅这一条,足见他的日子是靠着这工资来打发的。
到了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账目中还要清晰记下,“买削刀1把支洋0.08元,电车费洋0.05元,小博吃糖葫芦支洋0.10元”,这应该是张健民账本中较小额度的记录了。而每月最醒目的,便是党费记录,从1952年每月5000元(0.5元),1982年每月1.7元,到1992年每月4.2元,笔笔清晰。
这12本账目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话口号,没有说教宣言,却透着深刻的人品、人格,与教育内涵。对于普遍民众,它是一套很好的生活指南,是每个过日子人应参照的典范;对于党员干部,它是一本极好的教材;对于国家,它是一笔宝贵的历史研究资料。
合上这些文字,突然想父亲了。当年,他也曾笔笔精细,分分节俭,只为担起一个公民的职责,撑起一个家。
蒋殊
没有移民,就没有灿烂的中华文化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个人以及由个人组成的各类群体,其居留之地不可能自始至终固定不变。王朝更迭、社会动荡、自然灾害、民族矛盾等等,都为人们的生存提出意想不到的考验。主动或被迫,东奔或南突,人们踏上了迁徙之途。这样,迁徙往来,又构成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因。移民史研究正是从动态角度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考察。
也许,隔膜是我们后人观察与思考历史的致命伤。现代人习惯于简单化的思维,偶尔翻阅历史,也不过为了寻找其中能够刺激大脑神经的惊艳绝群的行踪,并不在意凡夫俗子们的生活起居。成千上万的当代人陶醉于凭空杜撰的武打小说之中,对真实的历史却没有多少兴趣,这也许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没有平凡,就没有奇迹;没有平凡,也就没有丰功伟业。我们对古人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了解得太少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包含了我们祖先多少辛酸与骄傲!多少奋争与成就!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安土重迁”似乎是我们祖先极其鲜明的形象特征,似乎我们祖先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哀叹。其实,这可以说是一个莫大的误解。殊不知,迁移是中国历史必不可少的发展线索,移民其实是构架中国历史的重要枝干。如果没有迁移,中国的先祖们如何找到自己最佳的生存环境;如果没有迁移,华夏族先人怎能在黄河流域建立起“文明的摇篮”;如果没有迁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文化区域如何出现;如果没有迁移,我们的祖先如何从“中国”向外开拓,建立起一千多万平方千米的家园;如果没有迁移,华夏后裔又怎能遍布五洲,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宏富,是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文化的发展不外乎文化内涵的扩展与文化区域的变迁。移民既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又包括构成移民运动的群体与个人。文化内涵的扩展取决于各个时代社会中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自然包括移民在内。移民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境遇的群体,在文化发展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各个时代文化区域的形成、文化代表流派的产生以及著名文化人物的出现,都凝聚了众多移民的心血。人是文化最丰富、最活跃的载体,一定规模的人群移徙,必然导致其原有文化的转移,因此,人口迁移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例如历史上著名的“永嘉南渡”“靖康南渡”等数次大规模北人南迁,为中原文化向南扩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同样使游牧民族的风俗南移,为南北民族文化的交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所谓“移民”,同样包括历史时期外国人进入中原,也包括中国人向海外的迁移。这些移民中有不少人成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的文化使者。
《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由葛剑雄与安介生两位历史学者合著,用通俗的语言文字,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重要移民事例,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脉络,展现了移民这一运动对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流产生的促进作用,讲述了移民在丰富甚至重塑中华文明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
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移民,也就没有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成就。
安介生
新书推荐
《论语衍说》
本书为《三经衍说》丛书之一册,是对儒家经典《论语》蕴涵的儒家思想的研究、阐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内容包括孔子与《论语》的关系,孔子、儒家和六经的关系,孔子学说的“一贯”之线,孔子之道——志于仁、志于道、志于学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等。书稿系统地阐释了《论语》中体现的孔子作为人类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的文化、哲学观照,分析总结了其中一以贯之的经典思想:通过“学”,协调处理欲和矩(或者叫情和理、个体自由和群体秩序)的关系问题,行走在实现终极目标——“仁”和“道”的途中。
《王石和文集》
本书稿是对王珻存世作品的辑集整理,整理方法为点校、简注。不同部分底本不同,《王石和文》底本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山右丛书初编》,《韫辉文稿》底本为雍正十三年增刻本《太史王韫辉增订全稿》,《入泮金针》敦和堂嘉庆二十年重镌《新增太史王韫辉入泮金针》刻本。
《法显西行记》
本书为一部传记小说,是袁维学所作,介绍了时年65岁的法显,从长安出发,度流沙,赴天竺,遍访圣迹,寻求律藏。历时14年,取得了佛经12部60余卷。75岁历经艰难从海路归国,九死一生将佛教律法带回中土,成就了一段不朽的取经传奇故事。本书描写细腻,情感丰富,介绍了沿路的风景与文化,并向中亚与南亚地区传播了中华文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法显传记。
《千里走黄河》
“千里走黄河”系列丛书对晋黄河山水风光、历史文化进行了展示挖掘,以精美的装帧形式呈现出一套生动、“有料”的文化旅游读物。
“千里走黄河”之“行走·黄河”,概述了晋黄河沿县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态治理,定义了19个县市和黄河的文化关系,完成了一次“三晋黄河文化”的追溯,对黄河沿岸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价值等作了全面真实的挖掘、呈现。
“千里走黄河”之“印象·黄河”,以沿黄19个县市每个县市为一章,下设小节介绍该地的自然、人文风景、特色民俗活动等,并设“寻味黄河”介绍各地特色小吃,是对山西黄河沿岸19县市文化旅游资源的一次大梳理和大展示。
扫二维码,关注三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