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安静的影片,全片大部分时间都在吃,从“立春”吃到“立冬”。光看片名就很不一般,当然,这里的“吃土”并不是指真的吃土,而是主人公在一年中回归田园,从土地里获取食材,与自然共同生活的故事。
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日本电影周”单元,有4部类型丰富、题材多样的日影新作:《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吃土的十二个月》《谎话连篇浪花梦之阵》《MONDAYS/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其中,除了片名最长的那部影片,《吃土的十二个月》也引发了观众的好奇。
24日晚,山西晚报记者在北京寰映影城观看了这部“吃土”的影片,发现它“很不一般”。
“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
电影《吃土的十二个月》讲述了妻子去世13年后独自居住在乡下的作家勉,过着春种秋收的生活,在编辑兼女友真知子的推动下,他计划将自己种田、料理的经历记录成书。电影前半段,几乎都是作家制作各类料理的场景,用“二十四节气”串联起一年的关于“靠天吃饭、吃什么”的故事。
影片在吃上面很下功夫,每个节气,对应相应的瓜果蔬菜,除了菠菜、竹笋、梅子、黄瓜、茄子、芝麻、蘑菇这些常规食物,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的根、茎、叶,它们带着泥土的气息走进作家的厨房,从冲洗、切割、烹煮,到加上简单的配料、上桌,主人公对于获取、处理食材以及制作、享用食物,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流程和方法。做饭的特写镜头,加上作家的旁白,让电影看起来更像是美食纪录片,有点像“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当腌了60多年的梅子进入作家嘴里,他出现奇怪的表情,让人好奇那究竟是什么味道。当然,导演也猜到了,于是作家告诉观众——“那是值得为之哭泣的味道”……但是,这个答案更让人好奇了。有意思的是,虽然饭里没有一滴油,菜里没有一块肉,这部影片却让观众看得饥肠辘辘。字幕滚屏时,现场报以掌声,有观众在观影结束后与身边朋友打趣说:“饿了!”
据了解,这部影片改编自昭和时期著名作家水上勉的散文集《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由中江裕司自编自导,日本传奇歌手泽田研二主演。《吃土的十二个月》还入选了2022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影片。
美食下藏着朴实的生死观
劳作、烹饪、享受美食、融入自然,可谓拥抱生命的“修行”。《吃土的十二个月》的片名,在台湾地区译为《舌尖上的禅》,一语道破影片内核。
电影表面是美食故事,内核却是朴实的生死观。
作家的心态其实在影片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最初,他是抱着乐观的心态,去发觉大自然中的美食并享受其中,随着与他在食物上“相互分享”的亡妻母亲的去世,作家准备了丧事的料理。之后,他给自己烧制了骨灰盒,过程中突发心肌梗塞,最后抢救过来。亲历死亡后的作家,不再有以前那般对待生活的从容,而是既恐惧又害怕,他放不下自己的狗“山椒”,以及一切眷恋的事物。
此后,影片进入转折部分,作家不再享受“舌尖上的美食”,开始摆烂生活、送走女友。他大量阅读,思考为什么恐惧死亡,然后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更决定与死神做朋友。每晚临睡前他都会做好告别——“后会有期”。此后,每迎接崭新的一天,都让他有所感悟,他又开始认真对待每一天、每一次料理,到了“见山还是山”的阶段。
影片通过时间的推进,呈现了三餐的烟火气,更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如何与生死和解的视角。期待这部影片早日确定中国上映档期,让更多观众可以“吃到”大自然的“土”。
山西晚报特派北京记者 李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