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终身3.5%复利的储蓄型保险将要成为历史了”“要跟3.5%复利的产品说再见了”“3.5%时代倒计时,且买且珍惜”……继去年11月保险销售人员“炒停售”后,近日,有关部分寿险产品“下架”或“停售”的营销文案,再次在朋友圈刷屏。而本次“炒停售”或与业内对于保险新产品定价利率的调整预期有关。那么,“复利3.5%”“锁定利率”是真的吗?这些产品真的要被停售吗?消费者是否需要立即购买?
A 保险“停售”信息频现
近期,不少保险营销员在朋友圈中发布文案,3.5%预定利率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即将停售,建议消费者抓紧“上车”,赶上本轮高收益。这类保险产品被销售人员称为“少有的锁定利率产品”“需要时可以通过减保、退保、保单贷款拿回资金”……
这种以“产品即将停售”为由诱导消费者尽快购买的行为,在保险业内被称为“炒停售”。事实上,“炒停售”的行为一直被监管所明令禁止。2022年7月,银保监会起草了《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管理办法》)禁止保险行业炒作停售及价格变动。《管理办法》提出了对产品停售及价格调整进行公告,意在要求保险公司对产品是否停售“说话算话”,也对销售人员的宣传口径进行了统一。
但在去年“4.025%的年金险下架”的“炒停售”热潮之后,3.5%复利产品的“炒停售”最近再次引发喧嚣。
“增额终身寿险”,顾名思义,是一款终身寿险产品。终身寿险产品是以被保险人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且保险期间为终身的人寿保险,此类寿险的保险金额可以在产品设计时预先设定。“增额终身寿险”则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将保额设计为每年增长一定比例的终身寿险,主要功能是提供身故或全残保障,养老、储蓄功能较少。优点是安全、稳定、灵活、可传承,尤其是保额和现金价值逐年递增,可以提前锁定利率,稳定增值。
事实上,从2019年以来,随着寿险转型深化,主流重疾险产品等传统寿险销售渠道业务下滑严重,资产保值增值和养老储蓄需求持续释放下,“高收益率、确定性、灵活性”的增额终身寿险逐渐崭露头角,并一跃成为市场主力产品,火遍保险圈。凭借与年金险等险种搭配,增额终身寿险成为不少寿险公司2023年“开门红”主打产品。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有40余家保险公司将增额终身寿险当作主力产品。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随着近期保险产品下架的消息不断刷屏,确实也有多家保险公司在集中下架部分产品。如3月28日起,恒大人寿“锦绣前程”等3款年金保险产品停售;3月31日,弘康人寿“金玉满堂2.0”增额终身寿险、昆仑健康“乐享年年(增多多3号)”产品也宣布下架。从目前已停售或即将停售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来看,这些产品收益率都接近3.5%。
B 预定利率下调避免利差损
据悉,此次“炒停售”与上个月的一次保险行业的调研有关。
相关消息显示,3月下旬,银保监会对保险业协会及23家寿险公司下发了调研通知,明确将重点调研保险公司负债成本情况,包括普通险预定利率分布、分红险预定利率和分红水平、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和结算利率情况销售费用情况等;保险公司负债与资产匹配情况,如历史投资收益水平负债与资产期限匹配、成本收益匹配情况等。此次调研引发了业内对于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的火热讨论。
其后,监管部门陆续召集了多家寿险公司开会,以窗口指导的名义,要求公司调整产品利率,控制利差损。据悉,监管要求险企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从3.5%降到3.0%。此次调整的主要思路是市场有效,监管有为,主体调节在先,控制节奏,实现软着陆。
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险企开发的产品定价利率只要不高于评估利率,就可以直接备案,反之则需要报监管审批。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给出的定价通常不会超过监管规定的评估利率。
财通证券相关分析人士认为,储蓄险尤其是增额终身寿险的热销,导致部分中小寿险公司的利差损、费差损风险加大,使得监管方面对于保险公司潜在的长期利差、费差损担忧上升。据该人士了解,部分中小险企在互联网平台、银保渠道销售的增额终身寿险IRR(内部收益率)较高,长期持有大多在3.2%~3.3%,甚至有少数产品IRR接近3.5%。 早在2019年8月30日,为了防范行 业的利差损风险,银保监会发布《关于 完 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长期年金的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执行标准由“复利4.02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调整为“复利3.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而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下调,也就意味着预定利率必定会下调。
如今,对于是否下调、何时下调评估利率,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在东吴证券相关人士看来,短期来看,监管引导降低负债成本的长期信号值得关注,引导降低负债成本将大幅刺激产品销售,老产品停售炒作难以避免。中期来看,随着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等竞品收益率中枢逐步下行,未来,保险预定利率将跟随评估利率下行,保险公司分红险占比提升,有望缓解人身险公司刚性负债成本压力,寿险产品本身保本属性有望进一步强化。
平安证券相关分析人士则分析,参考海外,低利率环境下,负债端主要通过调整寿险产品结构、下调预定利率的方式来避免利差损风险。近年来,我国长端利率低位震荡、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寿险行业面临着潜在的利差损风险、险企利润承压。保险监管趋严,通过发布产品负面清单、下调演示利率、分产品调整评估利率等降低负债端成本。近年来,监管按产品类型调整评估利率,防范化解利差损风险。3月,银保监会召开座谈会,各险企已就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达成共识。
C 投保“炒停售”产品需因人而异
那么,对于这种“炒停售”的产品,消费者到底该不该抓紧时间投保锁定收益?
一位保险行业人士分析,预定利率下降影响较大的是传统寿险,其中,最为显著的还是增额终身寿险,由于目前此类产品几乎都以3.5%定价。此外,终身年金、两全年金、终身重疾的预定利率以3%为主,目前影响较小,以保障功能为主的定期寿险对于利率敏感度不高。对于“保底利率+浮动利率”分红险、万能险等理财险来说,预定利率下降目前影响也不大。
在业内人士看来,预定利率若从3.5%下调,保单的整体收益也必然下降。尤其是像增额终身寿险这类保障功能低、理财收益为主的产品,受到的影响较大。从这方面来说,一些性价比高的产品在停售之前告知消费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费者。不过,有些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并不高,甚至还有保险公司在声称产品下架之后仍继续销售,这就有可能误导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保险销售人员会在销售过程中偷换概念,比如,将现金价值增长说成保额增长,而寿险产品的价格不只与预定利率相关,还与费率、死亡率(疾病发生率)相关。定价利率下降,不能简单理解为寿险产品会涨价或者收益降低。尤其是增额终身寿险的收益高低,取决于扣除附加费用率(相当于管理费)之后的IRR(内部收益率),而不是预定利率,附加费用率越高,给客户的收益率就越低,这是消费者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省城一家寿险公司相关人士提醒消费者,关注产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保险公司的服务,以及偿付能力,没必要都在“炒停售”时追着去买,还是要看产品本身是否适合自己。另外,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流动性问题。据悉,保险消费者如果中途退保,可以领取保单的现金价值,增额终身寿险的现金价值一般在前5年低于累计所交保费,之后才会逐渐超过累计所交保费。据不完全统计,若在投保后第1年退保,将会损失10%到60%的保费;若在第20年退保,收益约在2%到2.5%之间,保险消费者需注意这些损失是否与自身预期相符。
事实上,增额终身寿险等“炒停售”产品作为稳健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很多销售人员将其看作适合于所有消费者的保险产品,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妥当。上述寿险公司人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首先要配置的是保障类产品,在此基础上,可以从资产配置角度购买像增额终身寿险、年金保险等偏稳健的长期储蓄型寿险产品。如果风险承受能力较好,还可以投保分红、万能、投连等浮动收益型保险产品。总之,保障功能优先,储蓄功能则是取决于个人需求及风险偏好。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