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爱和耐心,解开戒毒人员的心结;用努力和汗水,把迷途者带回人生正轨;用无私的奉献,筑牢社会稳定的防线。
“穿上警服,肩上就要担起责任,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席银东朴实的语言背后,却是远超常人的付出。
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个普通人很少接触的场所,却牵系着社会的安定。近日,山西晚报“感动之旅”走进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太原市戒毒所”),走近一线民警,面对面听他们讲述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投身事业 感动常在
3年疫情防控,对于席银东来说,一个个难忘时刻仍不时浮现在脑海。
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对于民警执勤、备勤及日常工作要求更高。人手不够,席银东带头加班值守,在隔离点连续执勤时间最长达87天。
2022年4月,因疫情防控原因,戒毒所开始直接收治,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接收已经急性脱毒完毕人员。由于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工作流程、药品储备,直接收治工作面临诸多困难,而且收治人员极其复杂,有外地的、流窜的、行程轨迹不明确的……民警们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连未苹等4名民警与直接收治的戒毒人员封控在一起、寸步不离,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和压力,最终坚持下来。但戒毒所的民警也不是“铁人”,长达56天的封闭备勤,戒毒所五大队副大队长李涛不仅身体备受煎熬,心理也承受较大压力,天天晚上难以入睡,白天仍要继续投入工作。
逢年过节是每一个家庭的团圆时刻,对戒毒所的民警来说却是一种奢望,由于工作需要,节日期间必须保持2/3以上工作人员在岗。戒毒所行政科科长许文已有20多年没有在家过过春节。由于经常工作回家次数少,戒毒所四大队民警李永旺年幼的孩子只认识照片中的爸爸,见到爸爸真人时,却觉得陌生和不习惯。
普通人去医院陪护的病人,可能是父母、孩子或其他亲人。戒毒所的民警,经常陪护照顾的是戒毒人员。“在医院几乎24小时值守陪护,跑手续,喂饭买药,甚至端屎端尿;病人没医疗费,民警自掏腰包先垫付。”戒毒所康复训练中心主任田敏说,在工作中,这种情形是常态。
不久前,一名戒毒人员突发脑梗。连未苹将病人紧急送医后,搬着小马扎,一直坐在重症监护室门口守护。“医院人员来来往往,我坐在那里其实有些妨碍别人工作,但为了管护病人、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只能厚着脸皮一直守着。”连未苹说。但连未苹的孩子出生时,他却未能陪在爱人身边;母亲生病做手术时,也只能请护工照料。连未苹满怀愧疚地给躺在医院的母亲发去短信,母亲却告诉他好好上班,不要牵挂自己。说到这里,连未苹的眼睛湿润了。
使命担当 重塑人生
在戒毒所,管理人员和戒毒人员之间的关系远非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像是亲属、老师、朋友、医生等角色的复合体,在履行管理职责外,通过服务和关怀、责任和爱心去感化和改变戒毒人员,引领他们重归人生正途。
一个戒毒人员在感染艾滋病毒后,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开始放纵自己吸食毒品。随后被单位开除,爱人也离他而去,他对生活完全迷失了方向,多次割腕、跳楼。家人将其送到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起初,民警田敏试图与他沟通,但他紧闭心扉,根本不愿意与人交流。田敏主动与其父亲、弟弟联系,侧面了解他的性格、爱好。根据他的心理特点,耐心进行交流,并经常给他讲一些艾滋病方面的知识和医学动态,告诉他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症。
在田敏的悉心照料和关怀下,这位戒毒人员慢慢重燃生活希望,拾起失去已久的信心。如今,他已经重新回到社会,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办了设计公司,再没有沾染毒品。
“我觉得就是要把爱传递到位,你的爱到位了,你走进了戒毒人员的心里了,那么无论对方是哪种性格,他都会感受到你的包容。”田敏告诉记者,“他们能够正常回归社会,就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
由于构成成分复杂、素质高低不一,在日常管理中,戒毒人员很容易出现纠纷,甚至因为吃饭、上厕所这些小事儿发生剧烈冲突。
“我从事管教工作20余年,遇到过形形色色的戒毒人员,总结出的经验就是,要有恒心、细心和爱心,通过沟通和关怀打动和帮助他们,用真心去感动他们。”民警许文说。
一位戒毒人员因酒后驾车,造成腿部伤残后,开始接触毒品。进入戒毒所后,几乎天天与他人发生冲突。连未苹通过耐心沟通、细致教育,慢慢把他的情绪扭转过来。但因为吸毒,他和爱人关系越来越僵。为此,他意志消沉,天天呆在床上不活动,导致肌肉萎缩,腿比正常人的胳膊还细,长期下去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连未苹主动与他爱人联系,耐心做工作。一段时间的沟通后,他爱人终于同意到戒毒所见面。“两个人见面挺感人的,他的爱人最终原谅了他。”连未苹欣慰地说。此后,这位戒毒人员像是换了个人,天天主动跑操,跑不动就一瘸一拐跟着队伍走。过去爱发脾气、不服管教,后来变得特别配合,不久后顺利走出了戒毒所。
对于戒毒所民警,在看到一个个走进戒毒所时弱不禁风、精神颓废的戒毒人员最后踏着轻快的脚步,带着对生活重燃的希望迈入社会的那一刻,所有付出和汗水都得到了回报。
辛勤付出 满满收获
人生艰难时期,最需要别人的关怀,这份关怀往往成为他们一生最珍贵的记忆与情感。而戒毒所的民警也因此收获了一份份真诚的友谊。
一位康姓吸毒者,同女友谈了近10年的恋爱,最终无疾而终。他因此自暴自弃,开始接触毒品。进入戒毒所后,很难与人沟通,因一些小事情就与他人发生冲突。戒毒所五大队副大队长李涛在对他谈话教育的同时,开展了绘本教育,逐渐改善他的情绪。经过长时间耐心交流,康某的内心开始转变,不仅与大家关系越来越融洽,在工作中也表现积极。
康某解戒出所后,第一时间给李涛打来电话,表示自己会好好生活,绝不辜负民警们的帮助和教诲。此后,但凡生活中有些重要事情,比如开店选址、选择经营项目等问题,康某都会联系李涛,让他帮着拿主意、出点子。
戒毒所会议室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锦旗。“这面锦旗是一位戒毒人员母亲送来的,儿子来戒毒所时有严重自残倾向,走出去时成为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青年……”席银东逐个介绍这些锦旗背后的故事。
“曾经有一位忻州籍戒毒人员,进来时生活态度特别消极。”戒毒所三大队副大队长薛尚昆耐心与他沟通,他说出实情。在被抓捕过程中,他有一个装着数万元现金的包依法被没收了。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未成家,儿子还在上学,这些钱对他而言非常重要。
薛尚昆了解情况后,告诉他钱是依法暂扣的,建议告诉家人通过正常流程去办理。不久之后,他家人按程序拿回了钱。薛尚昆也乘势教导他多为孩子考虑,一定要重回正道。
不久前,薛尚昆接到一个忻州口音的电话,让猜猜他是谁。薛尚昆立即就猜到了。对方说,通过戒毒所一段时间的生活,他完全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态度,今后将力争做一个守法、正直的人。
有一位戒毒人员,已经第六次来戒毒所了。席银东将他列为重点对象,帮助他戒除毒瘾。这位戒毒人员离开时,对席银东说:“我保证不再吸毒,如果再吸就太对不起你了。”一句承诺,抵过千言万语。据席银东了解,这位戒毒人员不仅自己再没有碰触毒品,还积极劝解其他吸毒人员远离毒品。
宣传禁毒 形式多样
“远离毒品”是戒毒所民警最常说的,多年来,太原市戒毒所坚持“谁执法、谁普法”要求,通过“走出去强化宣传,请进来参观学习”等形式开展禁毒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禁毒意识,提高群众自觉抵御毒品的能力,预防和减少毒品违法犯罪。
4月3日,太原市戒毒所联合小店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走进太原市志达中学开展“麻精药品”主题科普活动,为该校初一师生及部分学生家长上了一堂生动的“麻精药品”科普课。
4月13日,太原市戒毒所联合尖草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暨禁毒宣传进公园活动。
4月20日下午,太原市戒毒所走进尖草坪区第三中学开展“世界地球日”主题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人们说,在戒毒所工作需要精神上达到相应的境界。这里的民警没有勇斗歹徒的壮举,没有冲锋杀敌的重任,有的是平凡岗位的执着坚守、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面对精神和身体状态各异的戒毒人员。不管面对多少困难,他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履行了职责和使命。
民警心里话
我们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在我们心里却是神圣的。经过我们的努力,许许多多陷入迷途的人重获人生希望,迈上新的生活道路,让一个个家庭重归正常,这份收获和成就感,是多少财富和荣誉都无法比拟的。
——席银东 太原市强制戒毒所党委委员、副所长
我们充当的其实是老师的角色,不过教育的是特殊“学生”,既要有面对挑战的勇气,又要具备克服困难的方法。
——许文 太原市强制戒毒所行政科科长
在戒毒工作中努力奔跑,用一腔青春热血捍卫无毒梦,为“瘾君子”照亮未来的路,让他们重回正轨,是我们的工作职责。
——李涛 太原市强制戒毒所五大队副大队长(代理)
人民警察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作为一名戒毒所民警,深知肩负着净化社会的神圣职责,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为社会的特殊人员提供正能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薛尚昆 太原市强制戒毒所三大队副大队长(代理)
每一位戒毒人员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都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田敏 太原市强制戒毒所康复训练中心主任
我们和戒毒人员的关系,有时候是父母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有时候是医生对待生了病的患者,有时候是老师对待不听话的学生……
——连未苹 太原市强制戒毒所一大队民警
在困难关头迎难而上,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作为一名基层戒毒警察,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面对工作,为保障场所安全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李永旺 太原市强制戒毒所四大队民警
山西晚报记者 李飞飞 实习生 明媛媛 刘子怡
(本版图片由太原市强制戒毒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