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直通车

变废为宝 这个小区处理垃圾有一套

太原市小店区滨东花园小区不见垃圾桶,处处是美景,居民住得舒适又惬意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拍摄:薛建英制作:李永江

  •   一提起厨余垃圾,人们就会想到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其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会腐烂、产生异味,影响人居环境。为此,厨余垃圾的处置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其实,厨余垃圾也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处理得当,就会变废为宝。太原市小店区滨东花园小区的厨余垃圾,经过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的特殊处理,摇身一变为有机肥料。此举在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提升居民素质的同时,也为小区绿植提供了肥料,美化了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小张,忙着呢?咱这儿的生物肥料还有吧,给我拿一罐,家里的花儿该施肥了。”5月7日9时许,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街道滨东花园小区里,刚从菜市场回来的朱女士领走了一小罐肥料。大家可能想不到,朱女士领取的肥料,是厨余垃圾经过特殊处理产生的,供业主免费领取。
      滨东花园小区位于太原市滨河东路79号,住户1496户,是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小区。2019年,该小区被指定为太原市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实行“4+2”垃圾分类模式,即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4大类,以及大件垃圾、装修垃圾2小类。同时,小区引进一台大型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用于处置业主们的厨余垃圾。
      “嗡嗡嗡……”当日,山西晚报记者在滨东花园压缩站看到,这台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正在工作中。
      “在机器的作用下,厨余垃圾经过超细破碎、深度脱水、循环脱盐、微生物好氧发酵等技术,就会变成有机肥料。”中鑫航太原分公司工作人员陈军义一边上料一边介绍,他将装有厨余垃圾的垃圾桶放置在专用的升降台上,按动按钮,垃圾桶缓缓上升至固定位置,再将垃圾倒进入料口,然后等待垃圾自己发酵。
      陈军义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一般情况下,机器24小时不间断工作,7天左右,厨余垃圾就会生成深褐色有机肥料,自动从出料口流出,变废为宝。小区上千户业主每天产生200余公斤厨余垃圾,生成30-40公斤有机肥料,大大满足了小区植物花卉施肥、业主家庭用肥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
      滨东花园压缩站面积不大,功能很多。除了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还收集处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干净整洁的压缩站,被工作人员细分为纸张类、金属类、塑料类、玻璃类、有害垃圾展示区等区域,方便垃圾的分类、整理。其中,有害垃圾展示区放置了几个大塑料箱子,里面收集着电池、灯泡等有害垃圾,方便更多业主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小店区市容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以来,既解决了小区厨余垃圾的外运处理难题,又实现了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得到业主们的一致好评。
      “撤桶并站”小区环境美了
      “周末睡个懒觉,错过了垃圾投放时间,但全家早已养成自觉投放垃圾的习惯,直接来压缩站投放垃圾。”刘女士拉着小外甥女的手,一起将垃圾放进垃圾箱;准备出门的周俊,也顺手提着垃圾来了……短短20分钟内,滨东花园压缩站内,陆续有十多位业主主动过来投放垃圾。
      “以前,一到夏天,垃圾桶周边苍蝇满天飞,臭味扑鼻而来,业主们意见很大。”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街道滨东社区第三网格员任晓晶说。滨东花园小区11栋楼、17个单元,原先设置了17个投放点,24小时全天候摆放。2019年8月,小区采取“撤桶并站、定时定点、桶边督导”的方式推行垃圾分类。撤桶并站后,设置了4个垃圾投放点,定时投放,投放时间为6时-9时、17时30分-20时30分。投放时间内,小喇叭自动播放:“您好,现在是垃圾投放时间,欢迎大家分类投放垃圾”的信息。
      漫步绿树成荫的小区,山西晚报记者发现一垃圾投放点附近安装了小喇叭和监控,喇叭里自动播放着温馨提示:“您好,现在不是垃圾分类投放时间,如有需要,请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小区垃圾压缩站,谢谢配合!我是清洁小美,为您的文明行为点赞!如有不文明行为,我会拍照留念。”
      “作为新生事物,刚开始部分业主不配合。滨东花园社区发挥党员带动作用,通过党建红引领环境美,激发更多群众参与小区治理的热情。”任晓晶介绍,社区专门创建了一套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即区环卫中心、街道、社区、物业、业主五方联动、共同参与,实行“三级桶长制”,增设“环保妈妈”志愿团、党员志愿服务队和“环保小卫士”宣讲团。在党员带动、组织辐射下,小区业主从最初的被动配合变为主动参与,从不习惯甚至抵触,慢慢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我们小区看不到垃圾桶,处处是美景,住得舒适又惬意!”采访中,居民们纷纷为“撤桶并站”的垃圾分类方式点赞。如今,小区乱丢垃圾的现象少了,自觉维护的人多了,居民环保意识得到质的提升,小区整体环境也得到改善。
      据统计,2022年太原市厨余垃圾产量为16.5万吨。近年来,全市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建设了3座大型转运站、8座分类处理厂、500个分类投放屋等设施;改造了南堰、丈子头两座大型转运站,新建了南部转运站,其他垃圾日转运能力达5500吨;购置分类收运车195台,实现了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可回收物的分类收运。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

      链接
      太原市回收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作为全市首个垃圾分类试点,滨东花园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运营体系的建立,初步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为太原市垃圾分类树立了标杆,受到省内外社会各界关注。
      今年4月,太原市政府发布的《太原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到,太原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试点城市、全国首批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和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目前,太原市回收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共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249家,回收站点基本覆盖全市建成区;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深入推进,布设智能回收机980台、中端中转站8个,万柏林区、晋源区绿色分拣中心建成投运,其他县(市、区)分拣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互联网+回收”模式加快推广,社区(小区)智能回收、街头门店线上预约回收、专业回收企业兜底回收的回收体系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稳定达到国家要求的35%以上。
      太原市市容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原市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市场化改革,委托专业公司实施清扫保洁、垃圾分类、垃圾收集、无人管理楼院保洁等一体化作业。在分类投放方面,全市积极推进小区“撤桶并站”,设置分类投放点5600个。通过开展升级改造投放点、定时定点收运、桶边督导、入户宣传等工作,不断提高分类投放覆盖率。
      今后,太原市将推进“互联网+”回收利用模式,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探索创新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新模式,构建全链条业务信息平台和回收追溯系统,编制公共数据目录,加强全市数据资源系统衔接,整体打造上接回收网络、中接仓储物流、下接利用产业的废旧物资数据链。鼓励企业、高校等联合搭建覆盖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创新体系,加大资源化利用、再制造产业等领域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应用推广力度。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05期

    • 第2023-05-04期

    • 第2023-04-28期

    • 第2023-04-27期

    • 第2023-04-26期

    • 第2023-04-25期

    • 第2023-04-24期

    • 第2023-04-21期

    • 第2023-04-20期

    • 第2023-04-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