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伙,5A景区,六天旅程,您觉着得花多少钱?二十来年前,我们就这么狂了一把,平均下来每个人的开销只有三百出头。即便放在那时候,也是名副其实的穷游了。但全程下来竟然并不局促,这并不是单靠我们的节俭就能实现的。
那年我们大二,正是躁动的年纪。老玉米和小秦都不是安分的主儿,早早地就约着要出去旅游。我怕花钱,就嗫嚅着说还是翻翻小说算了。玉米说:“读万卷书也不如行万里路,总要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嘛。”钱都不多,伙着花就是了。至于去哪儿?谁也没想好。
直到上车前一小时,我们才大概定下了一个方向,就去临近的河北省。根据地图上的标注,某个县城中似乎有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不妨去那里看看。绿皮列车蠕行至半程,广播里忽然传来了“前方到站五台山”的信息。玉米忽问:“你俩去过五台山没?”我和小秦都说没有,玉米便道:“身为山西人,连咱省内的名山胜地都没去过,那也太说不过去了。不然咱换个目标?”三个人相互一怂恿,都没怎么细想,前呼后拥地便下了车。
毕竟是全国闻名的景点,出站就有许多专线中巴。随便找一辆坐了下来,环视四周,全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看见人家尽数装备齐全、顾虑周到,我们这才为自己的冒失担忧起来。车老板也是明眼人,一瞧我们的打扮就乐了:“后生,第一次来吧?”我们各自称是。“穿少了哇,再往里有的地方连雪都没化呢,你们这短袖哪能顶得住?”有道是山间春晚,这话也不像危言耸听。可已经走到这地方了,还能折回去不成?那汉子又问:“散客?没报个团?”我们都摇摇头。下了车也不是没人招揽,可一问价格,我们带的那点钱根本不够,哪里报得起旅行团。这下连那汉子也摇起头来:“那可要遭罪了。吃没个吃处,住没个住处,天黑了咋弄哩!”咋弄,年轻人要想过这问题还叫年轻人吗?眼看着路边已经出现了残雪,我们也陷入了沉思之中。可脸上的镇定压不住心里的忧虑,互相看时,眉间眼角都是无助的苦笑。却听那汉子道:“不行你们就去旁边的村里问问,留客人的好心人多着哩。”玉米避转了人,小声跟我俩道:“先看看宾馆再说,谁知道村里是啥价钱呢?”仨人当中他年纪最大,想得确实比我们远。然而想也没用,下车一问,咱那点钱要住宾馆,挺到明天就得打道回府。
遭受了这样的打击,我们只能相互安慰一番。了不得早点回去呗,还能咋的?前方就是一座名寺,传说中某个皇爷出家的地方。来到古刹问问门票,仨人一共90块,放在学校就是一个人一周的饭钱。小秦拿出学生证,好说歹说算了半价,进去拢共半小时也就转完了。看罢已是天近黄昏,于是“住哪里”这个问题,又一次无可逃避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去宾馆是不可能的,偶有无良的商人过来搭话,说在铺子里的椅子上趴一晚也要50块。有位好心的大和尚见惯了这种场面,便指引我们去村里投宿。也只好碰碰运气,总不成真像小秦说的那样,顶着山风在路边生扛吧?所幸真有人家接纳,一对老夫妇,看来慈眉善目。要价也相当公道,一天30,简直就是活菩萨。玉米还在担心,跟我们嘀咕该不是还有什么猫腻吧。我已经蹿上了炕:“可拉倒吧,就咱这连个包袱都没有的,还怕人家惦记你啥呢?”
老两口一会儿忙着摆弄炕火,一会儿又问要不要热水,吃不吃东西。谁知道一顿饭得多少钱?于是我们都推说吃过了,就那么并排躺下,一边聊天,一边听着彼此的肠鸣。就这么睡了一晚,起来时浑身都是暖洋洋的。老人又来招呼吃饭,我们找个借口还想推辞,却被一句话点破了心思:“吃吧吃吧,昨晚就没吃上饭吧?我又不要你们的钱。”
这倒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见老人们真诚,我们的脸皮便也厚实起来。几口熬稀饭蒸南瓜下肚,只感到普天下再也没有这么香甜的饭食。又喊起“爷爷奶奶”时,便不再只是一句得体的称呼,倒觉得眼前就是自己的亲人一般。老人们还一个劲儿地劝多吃点,说学生娃正是能吃的时候,就当是回了家啦,咋还不好意思哩!
数天时光,白日里去各处参禅礼佛,天黑了便回村大炕同眠。回想起来,所有的景色风物,皆是梦幻泡影;而那份异乡人情,却是刻骨铭心。这次年轻时冒失的旅行经历,并没有多少说走就走的潇洒。人在旅途之所以没有变成人在囧途,皆是拜那些仁厚的乡亲所赐。
在水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