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一代文豪苏东坡曾被流放到海南儋州。
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苏东坡因一首自嘲诗,惹怒了当朝宰相章惇,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谪到海南儋州,开始了他在海南儋州的四年荒岛生涯,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二岁。苏东坡虽然只待了短短四年,但深受海南人民的爱戴,至今仍然有以其名字命名的书院。
听闻此事,我和朋友们便驱车来到这里,寻访这位伟大文人的足迹,叩拜他生生不息的灵魂。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一片美丽的椰子林下,主体建筑按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做法构建在中轴线上,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点点清幽,和很多名人故居相比起来,平淡无奇,游人也寥寥无几。门口的上方悬挂着清代书法家张绩书写的“东坡书院”木匾,笔力端庄刚劲。
进门后,跨过一条窄窄的“九曲桥”,就是载酒亭。载酒亭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据说这是苏东坡来到海南后会客的重要地方,海南当地的书生学子常来此拜访他。亭内镶着以东坡惜别儋州百姓为内容的木刻,这也可见海南老百姓对其的爱戴。
载酒亭后,便是有名的载酒堂,载酒堂的门头正中,挂一块“先生悦之”的大匾,同样平淡无奇、简简单单,但其后墙上的石刻却大有来头。右边一幅为明代大文学家宋濂所题,左边一幅是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载酒堂背后是祀苏东坡神位的东坡祠,这里有苏东坡的塑像,院子里是一棵四百多年的芒果树,风景优美。
书院的东园有一口钦帅泉,是东坡先生在载酒堂讲学期间亲手开凿的。圆形的井口,石砌的井壁,铺着石板的井盘和井栏,看上去寻常普通,但神奇的是,此井至今已有900余年,从未干涸,且水涌不断,清澈如初。除了这眼泉水,附近还有一眼“东坡泉”。苏东坡来到海南后,当时琼州的百姓缺水喝,喝的都是咸积水,容易生病,苏东坡了解到此况后,便与当地百姓商量,一起挖井,受益者众。如今,这口出水的泉眼还在五公祠内,名为“浮栗泉”,有“海南第一泉”的美誉。
东坡书院虽小,但苏东坡为海南作出的贡献却极大。
首先是改变不良风俗,探索科学医治疾病的方法。当时的海南整体还是半开化的蛮荒之地,当地人非常迷信,生病时没有医生,靠术士看病,通过杀牛祭神的愚昧方法来求得健康。苏东坡决定设法改变这种不良风俗,他亲自带儿子苏过到乡野采摘草药,考订药物的种类,为当地人探索出了治疗简易疾病的药物,如荨麻、苍耳等。
其次是提倡重视农业,谋求长远发展。苏东坡来到海南时,发现当地人懒于耕种,以打猎为生,田地多被荒废,果木无人采摘,食物多是芋头鱼类,为此,苏东坡向他们进行“劝农”的宣传教育,说明要重视农业、林业生产,才能带来长远福利,还热情洋溢地写下了《劝农诗》。
最后是开创教育先河,播种读书育人的种子。苏东坡对海南文化影响巨大,开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在苏东坡来海南之前,海南还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来了海南后培养了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后来姜唐佐放弃追求功名仕途,继承恩师旳遗愿,隐居老家,开坛讲学,收徒授业,终老一生。
苏东坡离开海南时,留恋地写下了《别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更是直接将海南当作自己的家,建构起精神家园。苏东坡离开海南后,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为了纪念这位传播文化中原的先驱,海南人民在载酒堂的原址修建了东坡书院。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无不表达了人们对苏东坡的缅怀之情。件件诗句遗作,也正是东坡书院想要传达给人们的苏东坡内在至高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观,一种“此心安处即吾乡”的豁达乐观。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在儋州,东坡书院不仅是苏东坡留给当地人精神文明、历史文明的具象载体,也是教育和引导后人读好书的榜样和楷模。
□马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