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医院比做生命之树,护士就是那枝头上一片片绿叶,白衣是她们的制服,微笑是她们的态度,病人被她们守护……
疫情3年,她们舍生忘死,无所畏惧,组成了一道道坚韧的防线;在每个生命需要救护的时刻,她们是患者、家属心中温暖的依靠……
她们被誉为“提灯女神”“白衣天使”,她们为痛苦送去抚慰,为生命燃起希望!
5月12日,第112个国际护士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用心聆听6位护士的暖心故事,感受那些平凡身影下的不凡精神。
山西白求恩医院同济山西医院消化内科刘佳
和19岁患者有个“喝水”约定
夜幕降临,夜色渐浓,但山西白求恩医院同济山西医院消化内科监护室的灯却特别亮,一场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抢救正在紧张进行。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94号床的患者病情终于暂趋平稳,所有人长舒了一口气。
这时,刘佳发现隔帘被拉开一角,露出了一双怯生生的眼睛,紧盯着刚结束的抢救现场。他是95号床的患者——一个年仅19岁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男孩。察觉到男孩的不安,刘佳赶紧重新拉好隔帘,快步走到他的床旁,轻轻握住他的手,问:“你是不是有点儿害怕呀?”男孩点了点头,问:“旁边的爷爷是不是快不行了,我也会这样吗?”察觉到男孩的恐惧,刘佳急忙轻声安抚他:“别怕,我们都在,你会好起来的。”
因为不放心,所以当午夜的工作暂告一段落时,刘佳再次来到男孩床旁,并轻声说:“心里有什么话,都可以和姐姐分享,当作咱俩的秘密,好不好?”男孩犹豫半天,这才说出了自己的苦恼。原来,自从他入院后,遵医嘱是不能喝水的,可他总觉得渴。“当时他盯着我的眼睛,试图从我的眼神里得到肯定回答,但是不行呀!”刘佳说。她只能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介绍了许多缓解口渴的小妙招,并和男孩约定:“等你想喝水的时候,一定要和我分享,好吗?”男孩郑重地点了点头。
那天以后,刘佳和同事们就将缓解患者口渴不适症状作为交接班的内容之一,指导男孩早晚刷牙、使用漱口液含漱以提高口腔舒适度;指导家属按压患者的水泉穴,并准备了柠檬水喷雾剂,缓解口渴症状……工作结束后,刘佳还经常到他的床边沟通交流,疏导他的情绪,并向他讲解胰腺炎的相关知识,帮他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渐渐地,大家发现了他的变化:主动要求外敷芒硝包;每日踝泵运动时,不再抱怨偷懒,而且还“超额”完成;面对最害怕的血滤治疗也会尽力配合……
一周后,男孩的病情好转,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而刘佳也在某天上班时,听到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一转身,我就看到他坐在轮椅上,精气神十足,笑嘻嘻地向我晃了晃手里的水杯。”刘佳说,在男孩身后,他的父亲眼眶湿润,激动地向刘佳表达着感谢。听完他父亲的话,望着父子俩远去的背影,再回望监护室的患者,刘佳说自己当时突然更清晰地认识到护理职业的使命:“护士是陪伴患者走夜路的人,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夜的黑,但我们的陪伴可以照亮患者前行的路!”
山西白求恩医院同济山西医院重症医学科董维华
在ICU,只有用心才能共情
作为医务工作者,每次看到ICU的大门,董维华都觉得它是隔绝了两个世界的神秘之门,门里门外被一条感情绳索互相牵拉着;有时候,她又感觉ICU的大门像潘多拉魔盒一样,每次打开都有不同的结果,有时是病危通知,有时是病情好转或者需要转出的好消息,有时是需要家属签署的一沓厚厚的知情同意书……“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我们,可能就是大家眼中的战士吧。”但战士也有一颗柔软的、想要守护患者的心。
有一次夜班,同事交接班时告诉董维华:“这是32床李大爷,以肾病综合征收治……”交接结束后,同事悄悄说,李大爷的子女都不在身边,总是自己照顾自己,他的病情、治疗自己都很清楚,也十分配合。“起初,我不以为然,但当饭菜来了以后,大爷急忙说,‘我包里有胰岛素针,我可以自己打的,我有糖尿病’。那一刻我呆住了,只觉得这样的老人让人看着分外心疼。”
那天夜里,ICU里各种仪器的声音互相交错着,凌晨三点,董维华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李大爷仍然没有入睡,就关心地问道:“大爷,睡不着吗?您是需要休息的。”没想到李大爷说:“能,就是看着你们像我孩子一样大,这么辛苦,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你们可以睡一会儿吗?”
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回答,董维华回复道:“大爷,这是我的工作,您这样熬夜会增加耗氧,反而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听她这么说,李大爷笑了笑,答应她马上就睡。可刚到凌晨五点天还没亮,李大爷又醒了。
董维华觉得奇怪,就问:“大爷,您是有什么心事吗?”短暂的沉默后,李大爷眼角泛着泪花,“小姑娘呀,我是个累赘呀!”
待到李大爷情绪稳定后交谈才明白,原来李大爷觉得自己老了,已经住了几回医院,总觉得拖累了子女,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孤单,有时候着急住院,孩子们又都回不来,这样一来二去,李大爷就有了悲观厌世的心态。
知道了老人的心结,董维华急忙安慰他:“大爷,人年纪大了,生病是难以避免的,您心疼子女,他们也关心您呀,看我们医护人员这么努力,您怎么能先放弃呢!等把病治好了,您还要去公园唱歌跳舞。”
这番安慰有了作用,等董维华再次上班时,李大爷远远地就认出了她,“小天使又来上班啦,我也是老糊涂了,说那些胡话。”后来董维华找到李大爷的家属,聊起了李大爷内心的那些纠结,家属听后默默流泪:“老人太独立了,以至于我们都习以为常,想着多赚些钱,这次特别感谢你们,让我们意识到以后要好好守护他。”“这件事让我明白,生命不仅是一种经历,ICU不只有冰冷的仪器,只有用心才能共情。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患者拥抱自己,生发温柔而强大的力量,抚慰伤痛,获得重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守护生命的人。”董维华说。
太原市血液中心机采服务一科贾竹青
面对特殊任务她奋笔写下请战书
戴上无菌手套,给献血者系上橡皮绳,温声叮嘱几句,扎针、出血、等血分离、收针、止血,这是贾竹青工作的一个缩影。1989年出生的她,在太原市血液中心已经工作了9年。
从最初刚刚上手的生涩到如今愈发的熟练,她始终在无偿献血一线岗位上默默耕耘,凭着对献血工作的热爱和坚守,以专业真诚的工作态度服务于每一位献血者。“献血屋、流动采血车我都待过。”贾竹青说,那个时候,早出晚归、跟着流动采血车四处奔波、高强度的采血是她工作的常态。“献血是无私高尚的,比起他们的奉献,我的一点辛苦不算什么,服务献血者是我的职责。”对于贾竹青来说,每天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病人提供生命的保障就是最大的欣慰和奖励。
2019年,贾竹青来到太原市血液中心机采服务一科,开始机采血小板的工作。而在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中,最让她自豪的,就是2020年参与的采集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的工作。
2020年2月12日,贾竹青听闻血液中心组织采集队紧急赶往临汾市,完成新冠肺炎痊愈患者恢复期血浆采集工作,当时她没有多想,就奋笔写下请战书。第二天,在高速公路上,专采小分队的采血车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朝着临汾市乡宁县疾驰,而作为专采小分队的“新兵”,贾竹青在车里接受了这项任务的紧急培训。
贾竹青回忆,当时第一次参与采浆任务,她的内心无比紧张,但她知道这项任务有多么重要,就一遍一遍地在心头重复操作过程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那些临床需要血浆救治的危重症患者在等着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血浆采集的过程是科学、安全的,利用单采血浆设备和严格密闭无菌的一次性采集管路,将血浆分离出来,采集出的血浆要经过严格检测,合格后投入临床使用,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十分谨慎。”“采集期间,为了尽一切条件保证捐献者的安全与健康,有时采血车内温度达不到要求,我们会想一些‘笨’办法,比如打开小太阳电暖器放在捐献者腿旁,给他不采血的一侧盖上棉衣,用自己的手焐热冰冷的抗凝剂,好缩短采集时长等。有时由于采血车内外温差大,我的眼镜上布满了水雾,就赶紧蹲在电暖器旁烤烤,因为看清楚血管走向,才能保证准确穿刺。”贾竹青说。
采集新冠痊愈患者恢复期血浆的专用采血车,连日奔波在山西各地,专采小分队的领队和队员们就算再辛苦、再疲惫,也没有一个人退缩。贾竹青看在眼里,也努力让自己跟上他们的脚步,心里暗暗想着:“一定不能在这个关键时期‘掉链子’。”她做到了,随后在2020年2月19日火线入党,这也让她特别自豪。
现在,贾竹青不仅仅是一名细心、耐心的采血护士,也是一名无偿献血招募员。“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我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一次接到新任务就脚踏实地全力以赴,不断地总结经验,让每位献血者满意。”贾竹青说。
太原市精神病医院门急诊张改玲
这里的病患更需要被关爱
一提起精神病医院,多数人可能会觉得神秘,甚至有点儿害怕,然而,这里却是精神病患者的“避风港”。
张改玲从医已经31年了,2013年以前,她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病房里照顾患者。或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精神病人是可怕的,他们发病时给自己带来很多困扰,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的还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有人说,每一位病人都是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自爆”。“然而我们的护士面对这些失去理智的特殊患者,却要以极大的奉献精神,不分昼夜地和他们在一起,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精心照顾,细心呵护。”张改玲说,但她和同事们得到的,常常并非是感谢,而是痛骂,甚至是挨打。虽然心里会有委屈,但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高度的关爱和同情、对自己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自觉维护,让张改玲和同事们选择忘却自己的伤痛。“精神病患者不能正确反映客观现实,行为不能为常人所理解,所以精神科护士必然要经历综合医院护士所没有的艰辛,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压力。”张改玲说。
时间长了,张改玲自己总结了一些在精神病医院工作的经验:与精神病患者接触,最主要的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护士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自身和心理,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尊重患者,与患者产生共情。“通俗地讲,就是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张改玲说,医患之间的情感联系越紧密,双方的心理距离就越小。同时,对不同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妄想症患者就要启发患者诉说,以便了解病情,交谈的时候就是以听为主,对患者说的话不做肯定,也不做否定,更不能争辩;对不语病人要关切地坐在他身边,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护士对他的理解和重视;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要避免单独相处,避免激惹性的语言,不站在患者的正面,要站在患者两侧;对有抑郁情绪的患者,要诱导其诉说内心痛苦,多安慰鼓励启发患者回顾快乐的往事,表示赞同和肯定……
“门急诊的工作和病房里的工作会有相似的地方,但这里更多的还是对病人和家属的用药与康复指导,尤其是对家属的居家照护宣教。”作为门急诊护士长,张改玲这样说道。
但有些情况,却也是病房所不会遇到的。比如疫情期间,进入医院的患者都需要查验健康码和核酸证明,但张改玲就碰到一位女性患者来院复诊时,因为没有健康码和核酸阴性证明,在入口处与分检人员发生争执的情况。“当时她要强行闯入被制止后,歇斯底里地坐地上大哭大闹,我们立即把她扶起来进行安抚,倾听她的诉求,还陪她进行快检,并全程陪同复诊。”
有人曾问张改玲,有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张改玲说不后悔,“习惯了之后更明白,其实他们都是更需要被关爱、被理解的人。”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舒缓科任海燕
努力让病人有回家的感觉
“其实我是临危受命,今年年初才调到重症舒缓科的。”联系到任海燕的时候,她的声音嘶哑,一问才知道,她发烧了。但工作不能停,她和山西晚报记者约好,晚上再联系。而等到晚上10时再联系到她时,她说自己才吃了药、退了烧,工作刚刚结束回到家。
任海燕从医已经22年了,在到重症舒缓科之前,她在普外科、呼吸科、急诊、护理部、120急救站都待过。“去年疫情的时候,我还在急救站呢!”任海燕告诉记者,去年4月,太原市小店区疫情暴发,她主动请缨前往集结点,积极投入抗疫一线,近距离与病毒激烈抗战。她穿梭在太原的大街小巷,不分昼夜连续奋战30余天,转运近200人次,单日最长转运时间达19个小时。
而到了重症舒缓科,工作却大不一样。“这里和其他科室的最大区别在于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更注重患者的整体就医体验。”任海燕说。
2019年3月,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重症舒缓科后,接收的患者多从肿瘤科、重症科、老年病科和疼痛科转来,意在帮助患者度过有质量的生命末期。“但不是说患者进入重症舒缓科就是‘放弃治疗’。”任海燕说,这是科室主任夏晋蜀 一直给大家强调的。目前,科室医生涵盖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营养科、康复科等领域,和护理团队一起来帮助患者进行症状控制,“比如癌症患者我们要给予疼痛缓解,胸部有积水的患者要放水缓解呼吸困难等。”“我们希望患者及家属知道,在剩余的生命里除了治病,还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关注的。”任海燕说,他们会充分利用每一个有意义的节气或者是节日,给患者和家属送去节日的问候,让他们有回家的感觉。也会在查房过程中,鼓励患者说出对家人的爱。“有个老爷爷是瘫痪7年的病人,是今年过年期间收治的,他的老伴儿照顾了他很多年。在过年的时候,他发自内心地说出‘老伴儿,我爱你’的时候,老伴儿当时感动得地都哭了。”任海燕作为旁观者,说起当时的那一幕,内心仍然百感交集。“这样的故事,在这里有太多太多,每一位患者都有不同的感受,他们的故事深深触动着我,让我继续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所有病人都有回家的感觉。”任海燕说。
阳煤集团总医院儿科王莉萍
尽己所能助力儿童健康
她参加工作18年,获得39项荣誉;她是儿科主管护师,也是少儿推拿工作室创建者。她就是王莉萍。
2005年,王莉萍通过公开招聘就职于阳煤总医院,被分配在儿科。工作期间,王莉萍不怕累、不畏难,始终保持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心态。每天早上7点半,她准时出现在病房,向每一个患儿说“宝贝,早上好!”当科里遇到危重患儿时,她总是主动参与抢救,常常不能按时下班。工作至今,王莉萍从未有任何投诉和差错事故发生。王莉萍说,6000多个日日夜夜,她都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挚爱的儿童健康事业上。
在儿科呆久了,王莉萍发现,一到冬天,很多家长就抱着孩子来回跑医院看病,一方面王莉萍感受到家长们焦急的心情,另一方面,她看着儿科病房里的小患者,听到孩子们的哭声,觉得特别心疼。于是她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减轻孩子们的痛苦呢?后来,她想到了是否可以通过预防保健来降低儿童常见病的发病率。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莉萍说,她把目光投向中医小儿推拿技术,因为她个人非常喜欢祖国中医传统文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感觉到中医小儿推拿理论及技术,完全可以解决一直困扰她的难题。于是,在2019年10月,由她牵头成立了阳煤总医院工程处医院小儿推拿工作室,成为阳泉市矿区首家专业小儿推拿的医疗机构。
一开始,小儿推拿不被人们所认可,工作很难开展。为了让大家了解,王莉萍想了好多办法,联系到了市区的一家早教中心开展小儿推拿公开课。当时,她信心满满地为家长们讲解,但是大家的认可度并不高。从早教中心出来后,王莉萍坐进车里委屈地哭了,但哭过以后,她对自己说:“这点儿困难怕什么!”随后,她继续在工作之余,走进社区、幼儿园、早教中心为家长们义务讲解,推广小儿推拿。这个方式一直坚持到现在,阳泉矿区和城区、盂县等15所幼儿园里都有过她的身影,她决心要将小儿推拿这一绿色疗法普及到每个家庭。
付出总有回报。慢慢地,小儿推拿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他们非常愿意按疗程继续给孩子进行推拿。
每当谈到工作、说起孩子,王莉萍总是满面笑容。18年来,对护理工作的热爱,是她始终不变的初心,“这种热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我勇敢前行,让我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尽我所能,助力儿童大健康。”王莉萍说。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 通讯员 苗华丽
链接
我国注册护士总量超520万人
山西省共有12.62万人,是全省卫生专业技术队伍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
据新华社电 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超过520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约为3.7人,全国医护比为1:1.18。这是记者5月11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介绍,近十年来全国护士队伍总量以平均8%的增幅逐年增加,每年约有30万新护士加入到护士队伍中。护士队伍的学历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推动实施《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到2025年,全国护士队伍总量力争达到550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基层护士数量达到120万人。
另据了解,截至2022年底,山西省共有注册护士12.62万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4.46%,是全省卫生专业技术队伍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