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艺文

细说从前——一个80后的这些年

读书为了啥

  我所在的这个大院,知识分子扎堆,读书的风气很盛。在我小的时候,那些叔伯们的生活还都很清贫,经常会用“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话互相调侃。玩笑归玩笑,也没见谁家把这说法当了座右铭。虽然不至于“万般皆下品”,骨子里毕竟还是觉得“唯有读书高”。给孩子说教的时候,从来都是劝我们一心向学。三句不离清华北大,那种对知识的无上敬仰时时溢于言表。
  凡事最怕究根问底。从小学到大学,从硕士到博士,学习到底为什么?却是大多数长辈都答不上的一个问题。他们真笨,其实我们这些孩子是知道答案的,课文里就写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嘛!而长辈们其实也有着别样的答案,只不过似乎是因为并非出于公心,所以一般不好意思说得太直白。“好好向贝贝学习,将来跟你孔叔一样出国留学!就能……就能那个什么。”其中的艳羡一琢磨就明白——同侪的成功才是最令人眼花耳热的。这话里的贝贝,是我们同学中成绩最好的;而被长辈们奉为楷模的孔叔,就是贝贝的父亲了。
  孔叔家有彩电,孔叔家有冰箱,孔叔家甚至有一台板板正正的电脑。贝贝有游戏机,贝贝有变形金刚,贝贝甚至有一辆怪模怪样的变速自行车。一切都是因为孔叔的那次留学经历,贝贝的家才会有了如此大的变化。连带着,贝贝在谈起理想的时候,也跟我们有了很大的不同。
  小光说他要当科学家造火箭,听着总感觉是鹦鹉学舌。贝贝说“我要出国”,一听就那么明确响亮。那些年的每个假期,他大多都在孔叔的督促下进行着额外的学习。因而在班上的成绩很好,从来都是第一名。老师们表扬起他来,总喜欢说:“这孩子目标明确、成绩优秀,将来向钱学森爷爷看齐,准没错儿!”夸赞得多了,就传到了孔叔的耳朵里。他倒并不完全认同:“差距真的太大了,我都差点想移民过去呢。你们都要好好学习,像杨振宁、李政道一样,最起码也要出国去看看呀。”说着话,他就把目光投向了贝贝。脸上虽然还带着笑意,眼睛里闪动的却已经全是不满。小孩子最敏感,我们都读懂了那表情当中的潜台词。于是赶紧放下玩具道别,以免影响两人的课外辅导。作为他最好的朋友,我也曾听过他的抱怨。然而十二三岁的少年已经明白了分寸,我是再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人家的正事了。
  唯一遗憾的是孔叔要调走了,全家都要同去。那是南方沿海的一座省会,远比我们这小城要发达得多。尽管有些伤感,我还是很为他们高兴。贝贝和孔叔都很坚定,在那个明确的目标之下,每个脚印都一定能踩得稳稳当当。不像我,以及和我一样的许多人。我们总是亦步亦趋地说着远大的理想,然后随波逐流地继续过着平凡的日子。中考让我遍体鳞伤,高考让我殚精竭虑。进入大学、迈向社会,一路走得上气不接下气,却仅能做些很本分的事。生活一天好过一天,这几十年的变化积累下来,大家倒也过上了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日子。慢慢地便想通了:有多大本事负多大责任,周遭这所有飞一般的变化,敢说当中没有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贡献?
  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带出来的优秀学生数不胜数。在她的学生当中,我所在的这一届算是很平常的。去年整理旧照片时,老人看到那一张张毕业合影就开始念叨:“你们后面的康康他们那一批,再往后的云云他们那一批,好多都上了一流的大学。贝贝要是没走啊,肯定也错不了。”我笑道:“人家现在就挺好啊,听说移民了,跟康康去的地方一样。”母亲就说:“移民有啥好?前两天还碰上你刘阿姨了,说想孙子想得不得了,可康康总说没空回来。你说这帮学习好的孩子,于公,总希望他们学成归来报效国家;于私,也盼着他们儿成女就堂前尽孝。这倒好,养那么大结果都便宜老外了。”我说:“也不能那么说,人各有志,想怎么生活是人家的自由嘛。再说回国的也不少啊,云云去了科学院,还有小光,竟然真的造火箭去了呢!”母亲又说也不知道贝贝怎么样,我想了想还是没告诉她。他的确是移民了,不过做的并不是本行,言语间似乎不很如意。发来的几张照片上,眉宇间可见求仁得仁的满足,背景则是浩瀚的大洋,一如某颗浮沉不定的心。
  母亲很唏嘘,说想不到啊想不到。我也很唏嘘,说比不了啊比不了。感慨良久,母亲又说:“其实你们这些在身边的孩子就挺好。”我说都挺好,将来也都会更好。

在水七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12期

  • 第2023-05-11期

  • 第2023-05-10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5-08期

  • 第2023-05-05期

  • 第2023-05-04期

  • 第2023-04-28期

  • 第2023-04-27期

  • 第2023-04-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