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源区索村泉水复流,王郭村水稻田冒泉……晋祠水稻插秧季,好消息接踵而来,5月15日上午,在太原晋源区王郭村明秀寺南的水稻田里,两架无人机平稳起飞,在稻田上空来回作业,均匀地将肥料喷洒在稻田里。
王郭村是晋祠镇第一大村,种植水稻的时间至今已有3300多年,是晋祠水稻的核心产区,也是试验复种水稻的最早村庄之一,村里复种晋祠水稻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
许多人好奇,晋祠大米既然产自太原,说明太原具备水稻生长的条件,但是现在,偌大的太原市,为什么只有在晋源区能种晋祠大米,而且也只有晋祠镇的十几个村子能种,哪怕距离仅四五公里的罗城街道、晋源街道都不行。
这是什么原因?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晋源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务局、花塔村、王郭村、稻田公园的多位晋祠水稻专家、资深稻农,得出的结论一致:晋祠水土的独特性和稀缺性。
高级农艺师、在晋源躬耕晋祠水稻40多年的张来全,向记者详细分析了晋祠大米的生长环境和条件。
种植晋祠大米的土壤,是黑土,更是水稻土。
晋祠水稻生长的土壤是黑色的,这种黑土属于弱碱性有机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蓄水性强,且PH值为碱性,性状好,肥力高,是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
黑土的土质松软,腐殖质层深厚,其中,腐殖质含有丰富的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利于形成植物根系的“小水库”和“小肥料库”。
水稻土大多数人会感到陌生,它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可以生发在各种自然土壤上。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须根的发展。
正是晋祠一带几千年都在淹水种稻,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形成了特有的水稻土。
记者曾经不止一次把自带的太原市迎泽大街绿化带的土壤和稻田公园水稻土做过对比,反差特别明显。用手捻一捻,自带土壤明显粗糙、偏硬,而稻田公园的水稻土软硬适中,尤其湿油度黏性极高。再加一点点水握一握,自带的土不易成团,而且易散,而水稻土极易成团,不易散。再稍稍闻一闻,水稻土散发腥臭味,不是很友好。
从另一个角度说,晋祠水稻和晋祠黑土相互依存,土给水稻提供养分,水稻也在养土。
水稻离不开水,晋祠大米种植所用的晋祠泉水,发源于悬瓮山下,是晋水的源头“难老泉”,享有三晋第一泉的美誉。研究证实,晋祠泉水属于优质深层岩熔水。水温恒定,水质优良,含有丰富的硒、钾、锶、生物碱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水稻生长。
难老泉水断流,晋祠水稻一度停耕,记者曾无数次听稻农感慨地说,“黑土不种水稻,可惜了”“稻田撂荒那会儿,因为土好,草长得都比别处又快又密实”。
复种后晋祠水稻的供水是井水、雨水等水源循环利用。今年多个村庄泉水复涌,对晋祠水稻的高品质发展,无疑是极大的好消息。
此外,晋祠位于东经112°30′、北纬37°42′,属于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优良的空气、充足的日照、适宜的季风,都为水稻的抽穗、开花、授粉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特别是在籽粒灌浆时期,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张来全还介绍,晋祠大米用的种子,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精心选择,而形成的独特的品质优良的农家品种,从而保证了晋祠大米特有品质的延续性。近年来,他和多位专家探访稻米种源基地,先后从东北引进10余个新品种,使得晋祠大米的品种、品质进一步优化。目前,晋祠大米主要以“晋稻17号”“锦稻香103号”等品种为主。
偌大的太原,只有晋祠周边具备这些独特而又稀缺的水稻生长环境,才培育出晋祠大米这样的千年厚礼。
5月16日上午,晋源区在大寺荷风苑举办“2023年晋祠大米千年厚礼插秧节”活动,山西晚报将继续关注。
山西晚报记者 赵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