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机器,血管就像一个复杂的管道系统,连接各个零件、输送营养、排出废物。近年来,我国血管性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每年5月18日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CCEP)设立的“血管健康日”,“5.18”是指正常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为5.18mmol/L。“血管健康日”的设立,旨在呼吁人们关注血脂水平,警惕动脉粥样硬化,重视血管健康。专家提示,人们应该关注血管健康,警惕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
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
医学领域有这样一句的话——“人与血管同寿”,指的是人体内血管的质量与人的寿命是同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血管会逐渐老化,甚至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去年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报告显示,在我国每5例因病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衰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房颤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根据报告内容,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脂肪供能比上升,农村脂肪供能比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而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等摄入不足,膳食结构仍不合理。此外,心血管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较高,心血管患者的心理健康管理需提上日程。
很多人认为,猝死、心梗等问题多发于老年群体,但随着生活节奏和习惯的改变,昔日“老年病”正逐渐变成“青年病”。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桂萍表示,科室收治的心脑血管病人中,三四十岁的病人比比皆是,甚至不乏20多岁的年轻人。“《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20—29岁的心脑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达15.3%,心脑血管疾病已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我国大约每六个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风险者中,就有一个是‘90后’。”吴桂萍介绍,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发生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像家族史、年龄、性别等。此外,吸烟、酗酒、不规律饮食、没有正常的作息,这些都会对血管造成损害。
血脂与血管健康密不可分
血脂异常是引起全身各处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因,占死因构成的40%以上。面对我国ASCVD疾病负担不断上升的趋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吴桂萍说。
据了解,血脂异常通常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升高,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进展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吴桂萍指出:“很多人对血脂异常不够重视,这是一种应该纠正的错误观念。实际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大。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其它的易与血脂异常伴发的血管风险因素,例如高血压、高血糖等。”
吴桂萍表示,血脂异常对身体的危害是一个隐蔽的过程,多数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很多人是在每年的常规体检中才发现异常。因此,公众要重视定期的血脂筛查。“血脂异常患病率逐年增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变化有关,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而且喜欢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还有缺乏运动、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作息,这些都是造成血脂异常的重要因素。”《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指出,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以高胆固醇血症的增加最为明显,中国≥35岁成人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仅为16.1%,ASCVD超(极)高危人群的降脂治疗率和达标率较低,亟需改善。吴桂萍呼吁,不论哪个年龄层都要关注自己的血脂健康,尤其是中青年人。
这些症状要格外注意
心血管疾病在早期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症状。吴桂萍提醒:“如果出现心慌、胸闷、胸痛、气喘等症状,应该到医院做一个检查,确定是否是心血管疾病。”
“有一些胸痛很危险,比如伴有大汗淋漓的胸痛、意识丧失的胸痛等。”吴桂萍强调,患者一旦出现这些比较危险的胸痛症状,拨打120急救电话十分重要,如果不是距离医院特别近,建议患者不要自行前往。“如果自行前往就医,很有可能在就医过程中发生危险,这都有血淋淋的教训。”据吴桂萍介绍,自己曾有一位心梗多年的患者,某天这位病人突然给自己打电话,但由于吴桂萍当时正在进行手术,并没有接到患者的电话。事后得知,病人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发生了猝死。“这个病人的警惕性其实是很强的,发病时就第一时间联系我,朋友马上带着他驾车前往医院,但是没想到,在就医途中就已经发生意外。如果是120救护车送医,医务人员在车上就可以对他进行急救。比如可以立刻做心电图,判断是否为心肌梗死,针对性地使用一些迅速抗血栓的药物,及时缓解患者的症状。”
吴桂萍提醒,除了上述症状之外,血管疾病发生在其他部位时还有不同的症状,比如间歇性的跛行,要警惕下肢血管过于狭窄。“我上周出门诊时见到一位病人,一走路就腿疼。因为患者本身有糖尿病,也曾经发生过冠心病,当时就高度怀疑他下肢动脉闭塞,一检查果然如此。”此外,双上肢血压不对称的问题,就要小心一侧的锁骨下动脉狭窄的问题。而在脑血管病中,突然的失语、行动不便、面部肌肉发生变化等症状,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血管健康重在早期预防
血管健康不能寄希望于“亡羊补牢”,提前预防很重要,而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是预防血管疾病的关键。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影响管血管健康的因素有吸烟、酗酒、膳食结构不均衡、缺乏体育锻炼、肥胖、熬夜等。因此,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心态平和、生活有规律、坚持锻炼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保护我们的血管健康。”吴桂萍介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心脑血管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风险预测模型,这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对不同风险人群制订不同的管理方案。
吴桂萍介绍,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很多医院都开通了专属的绿色通道,快速解决急速血栓形成带来的一系列事件。“以我们医院为例,我们专门成立了胸痛中心,病人到了急诊之后,得到的救治是最迅速的,通过多科室的团队协作,在患者发病时,快速处理其危机状态。”吴桂萍说。
想要尽早发现心血管疾病,除了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并控制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定期参加体检也很重要。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了预防以后还患上其他血管疾病,要遵医嘱定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山西晚报记者 柴旭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