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晋中篇

“丈量”晋中 眼中不只有风景

  • 石膏山景区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张婷张琪  制作:张婷

  •   他们用双脚丈量山山水水,感受山西好风光;他们行走在深邃富丽的大院古堡,触摸山西大院文化……5月15日至16日,由人民网、中国日报、中新社、央广网、新浪、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plus客户端、晋中日报等中央及省市级媒体组成的“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融媒体采访团在灵石王家大院、王家庄园、石膏山风景区、红崖峡谷展开调研,他们用心、用情,为山西文旅发展建言献策。
      双脚丈量山山水水感受山西好风光
      “来石膏山交通方便吗?”“景区票价贵不贵?客流量有多少?省内游客多,还是省外多?”“未来规划发展哪些产业?”……在灵石石膏山风景区,“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融媒体采访团了解石膏山风景区文旅发展的故事,记者们向山西省石膏山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峻忠发出了一个又一个落地实在的提问。
      面对记者们的关切,郝峻忠详细介绍说,石膏山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地质公园,是一处集林业、旅游业及健康服务业为一体,适合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康体保健的旅游胜地、生态腹地。
      目前,石膏山风景区与王家大院、王家庄园、红崖峡谷景区推出联票制度,50元可以在3天内畅玩这4个景区,进一步促进县域旅游。未来,石膏山风景区将借助其优良的水源、空气和植被条件,在森林康养+旅游方面做大文章,计划建设中医理疗酒店,打造森林康养+旅游的一站式服务基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快向康养旅居和康养养生转型。
      石膏山风景区完好的植被造就了优良的环境质量,林区空气含菌量极低,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休闲疗养、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中国旅游报记者王文华置身这样的“天然氧吧”兴奋不已,她说:“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灵石,参加此次‘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活动。通过实地踏访,与景区建设者面对面对话,让我们更加了解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更看到了各地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景区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取得的成绩。作为媒体人,我们要不断提升‘四力’,做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宣传者、传播者,讲好山西文化故事,讲好山西故事,在助力山西文旅高质量发展中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香港商报山西办事处记者杨亮说:“我第一次来到灵石石膏山风景区,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让人惊喜。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人看见山西,触摸山西,爱上山西。”
      中国文化报驻山西站站长郭志清说:“灵石县如其名,人杰地灵,让人‘一见钟情’。最让我惊讶的是石膏山自古及今积淀的厚重的龙文化,其龙文化之丰富、深邃,是其它名岳大山难以比肩的。龙的文化是深厚的,龙的精神是伟大的。我认为,当地可以继续深入挖掘本地龙文化,联合相关部门、研究院、学院开展与龙有关的地方民俗文化研究,形成一定规模后,可以开展龙文化旅游节、宣传日等活动,推动龙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研学活动,加强相关文物、非遗资源保护,构建起立体的龙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让龙文化为石膏山景区、灵石文旅插上腾飞的翅膀。”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张馨感叹道:“我们山西是个有很多好山好水好风景的地方,历史厚重,风光旖旎,每一处风景都是一张名片。随着近年来我省文旅行业的深入发展,相信这次寻访会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持续推出新的名片。”
      新浪网记者崔晓慧特别喜欢红崖峡谷,她说:“在红崖峡谷景区不仅有峡谷景观、高山草甸景观、原始次森林景观,还有多样化气象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能在这样的天然氧吧沐浴‘森林浴’,让我沉浸式地感受到了山西森林生态的多样性。作为一名媒体人,我会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撰写相关文化或旅游专栏,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形式,提高传播效果,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提升山西文化新名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看不够大院风光讲不完晋商文化
      俗语说,“王家归来不看院”。深度游览王家大院“崇宁堡”“恒贞堡”“视履堡”等,原址感受王家大院建筑的传统文化特色,让“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媒体代表团的记者们大为赞叹。大家纷纷感慨,王家大院看也看不够,晋商文化故事说也说不完。
      “我小时候就来过王家大院旅游,大院还是那个大院,但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发现。”国际商报山西记者站记者马宇凤说:“如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王家大院的旅游一条龙服务和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更加成熟,文旅IP打造的做法形成示范值得推广。”
      在“视履堡”的敬业堂,一组组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悠久的历史为山西积淀了丰厚而灿烂的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在三晋大地衍生出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看过王家大院,这种感触更加深刻。”在山西新闻网记者郝亚红看来,一座家族院落,就能蕴含晋商文化、建筑文化、雕刻文化、孝道文化、清廉文化等诸多文化内涵,值得世人细细观摩。
      郝亚红说,当前,山西正以磅礴之势推进文旅融合,构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新格局。作为一个媒体人,将用好传播平台,借互联网之力,助山西文化故事走入“云端”、加速“出圈”,为“深挖山西文化富矿,让璀璨明珠重焕光芒”出一份力。
      “活动出发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是山西文化新名片?随手拍都是壁纸的美景?还是厚重的晋商文化?直到探访王家大院时我心中才有了答案。”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plus客户端记者胡耀祖说,“在王家大院采访时,一名外地来的游客一直跟随着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解,时不时还向导游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双向互动,可能就是文化的魅力吧,可能也是我们‘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的意义所在。这些都是可能,但我确定的是,更好地讲好山西故事,让大家更加了解山西,是我作为一个媒体人应该去努力做的事。”
      在王家大院非遗项目展示区,国际在线记者宋辉被“梁氏面塑”深深吸引,他说:“王家大院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谆谆教诲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底蕴,非常鼓舞人心。生活中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却在这块圣土被发现。这里有40年如一日的泥塑传承人,他拒绝社会的浮华和诱惑静下心来专做一件事,为了传统文化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强大的意志力非常令人钦佩。”
      让采访团记者没想到的是,王家大院还有一个后花园,叫王家庄园,距王家大院仅1公里,这个地方令人欣喜。
      王家庄园是一座由灵石之光煤炭主题馆、海洋迪士尼科技馆、风情别墅园住宿区、园林生态餐厅、珍奇植物园、军事文化体验馆、蜜蜂文化产业园七大部分组成的综合型庄园,也是灵石县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实例。
      “这里还有王家豆腐坊、室外拓展基地、三雕艺术走廊等景观,吃、住、玩、赏一体,体现出灵石县旅游业态的日益丰富,文化和旅游在这里得到深度融合。”人民网山西频道记者赵芳说:“文旅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山西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文化与旅游实现融合,文化不断走向‘远方’,旅游也将更有‘诗意’。”
      的确,借助文旅融合的发展优势,王家庄园推出的灵石之光煤炭主题馆,是独具特色的煤炭文化、煤炭精神、安全文化建设传播综合性展馆。蜜蜂文化产业园,以“产业+文旅+科普教育”为核心建设理念,彰显了自然生态、智慧生态、文化生态三态融合理念,打造出灵石特色的“蜜境之旅”。近年来,王家庄园先后获得“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山西省示范生态庄园”等称号,并成功举办过大型钢雕展、蝶花展、梅花展、军事展、篝火晚会、烧烤晚会、自驾车友会、歌友会、科普亲子游、青少年航模比赛等主题活动,持续用文化赋能旅游发展,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
      促进文旅产业发展记者们建议多多
      “遇见青山绿水的石膏山,遇见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在互动体验中一步一景,处处皆文化。”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任慧君说,“‘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活动让我们共同行走,深入挖掘山西文化品牌内涵,向更深、更远层次探索。”
      同任慧君一样,采访团记者在灵石短短两天的文旅调研中收获满满,感悟多多,他们也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促进山西文旅产业发展。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体验了身处山水风光之中的惬意与舒适。”在中国新闻社记者山西分社记者刘小红眼中,山西的文旅资源非常丰富,独具山西魅力,尤其是石膏山景区,令她印象深刻。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现在的石膏山风景区还缺少一些能够与游客亲密互动的娱乐项目,游客来这里游玩,除了爬山,还应增强体验感,让游客能够留下更多的旅游记忆。
      中国网山西记者祁晓峰此行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有熟悉有亲切,有变化有惊喜。他表示,作为媒体人将发挥媒体平台优势,结合本次活动主题,从文化资源优势、文旅蝶变、产业融合转型、文旅兴农等角度,全方位挖掘、讲述山西文化好故事。同时,他也希望看到山西文旅产业能够凝结更多智慧,助力山西文旅焕发更多新业态,破解文旅流量密码。
      “‘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这个活动本身很有意义。山西文化资源众多,从北到南散落在各个市县区,可以说,山西117个县,没有一个县有旅游空白点,但很多地方鲜为人知。这个活动,可以把山西的‘新名片’一个个展示出来,让人们了解山西,爱上山西。”从事媒体工作20多年,走遍了山西的山山水水,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孙瑞生说,山西的旅游资源太丰富了,就好比山西的面食一样,种类太多了,很难评判出哪个更好。作为媒体,我们需要把山西的旅游资源好好挖掘、整理一下,依赖当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打造特定场景体验,凸显景区最突出的特色,并最终形成景区的独特优势。
      “从小处着眼,提升游客体验。”孙瑞生认为,接地气的生活场景,是山西旅游快速“出圈”的方法之一。他认为,近年来灵石文旅融合做得非常好,但缺乏一张美食名片,希望灵石可以打造自己的特色美食,用美食、美景一起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另外,他建议,旅游“新名片”不需要过度关注诸如五台山、云冈石窟等大景区、大景点,可以从一道菜、一间民宿、一个非遗项目引爆,丰富当地旅游业态,让山西留下更多游客,让更多游客更好地体验山西。

      山西晚报记者 李莉 白洁 武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5期

    • 第2023-05-12期

    • 第2023-05-11期

    • 第2023-05-10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5-08期

    • 第2023-05-05期

    • 第2023-05-04期

    • 第2023-04-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