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关注

晋祠水稻插秧季系列报道之四

关于晋祠大米的几个冷知识 你知道吗?

  •   连日来,太原晋祠镇各村陆续开始插秧,插秧机往来穿梭忙个不停,田埂上好奇的市民向稻农们提着各种问题。
      到花塔村稻田公园艺术体验馆的游客也多了不少,这是太原目前惟一的水稻专项展馆。该展馆分为前厅数字体验馆和后厅晋祠大米研学展厅。前厅数字体验馆设有世界水稻文化展示、中国水稻历史讲述、晋稻文化体验、稻田艺术互动体验等功能区,后厅晋祠大米研学展厅,以“水清、禾绿、土黑、米白”为主题,全面展示晋祠大米生生不息的延续和传承的过程。
      晋祠水稻现在全都是机器插秧吗?水稻从种植到收割一直泡在水里吗?……5月17日,山西晚报记者就市民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采访。
      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哪种更好?
      在晋祠稻田里,人工插秧延续了千百年,初夏也成为一年中最忙碌、最辛劳的插秧季。之前,全家男女老少齐出动,地里到处都是人,一派繁忙劳作的情景。从《诗经》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诗人写下插秧的诗歌,赞美劳动人民。
      当时插秧用的农具主要有运送秧苗的平车、扁担、耧头等,因为全靠人力完成,用时长、耗人手、效率低,劳动强度非常大。而今推广运用现代育秧盘育秧技术,同时还采用了与之配套的插秧机插秧,省时省工高效,插秧时秧苗的株数也基本相同,插秧的深浅度基本一致。
      在我国,人工插秧并没有完全被机械化插秧机代替。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工插秧可随时掌控浅深,另一方面是,人工插秧不受地势地形影响,但插秧机难以在梯田、地块小的水田里作业,而且,想要插五色稻、作出稻田画,仍需要手工插秧。
      种水稻最辛苦的劳作是什么?
      种水稻,最辛苦的劳作是除草,及时除草对保证水稻稳产高产至关重要。相比种植玉米、高粱等的旱地来说,水田尤其容易长杂草,在晋源区的水稻田里,常见的杂草有二三十种。在花塔村种了一辈子水稻的任富贵说,种水稻的过程就是和草斗争的过程。一年不种稻,地里就长满了草。
      水稻田里,危害最严重、最难除的杂草叫稗子、稻稗,长得几乎和水稻一模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水稻有叶舌、有叶耳,稗草没有,不是经验丰富的老稻农很难区分出来。
      以前进稻田除草,农民一拔就是一天。大热天穿长袖长裤,裤脚口还得用绳子扎紧,因为光腿进田里,腿会被划伤。现在有了化学除草剂,开始采取化学除草与人工除草相结合的办法。早几年是稻农背着喷雾器喷施,目前,晋祠已经推广使用无人机喷施。无人机还可以施肥、喷药灭虫害等。
      王郭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秋生说:“植保无人机具有精准、高效、安全等优势,省时省力省成本,人工的话1个人1天只能施肥3亩,无人机1天半就可以完成400亩稻田的施肥。无人机还可以智能识别已作业区域,方便补撒到位,确保施肥喷药等全覆盖。”
      要遇到赖皮的“钉子户”杂草或者其它管护,稻农仍需要时不时进到田里,防护也由过去的扎裤脚变成了穿超高筒的长雨靴。
      晋祠大米能直接做成桂花元宵吗?
      水稻并不是一直泡在水里的。在水稻分蘖后期,要及时进行烤田,时间一般在10天左右。烤田又叫晒田,就是把稻田里的水都排出去,让田地在太阳底下曝晒。目的是增加土壤的含氧量,促进有效分蘖,促使茎秆粗壮、根系发达,从而调整稻苗长势长相,增加有效穗数,防止倒伏,提高产量。
      水稻是怎么收割的?传统的收割方法,是用镰刀割水稻,有的地方会举行“开镰节”。水稻被割倒后,先铺开晾晒,后捆成小捆,运到地头,再用工具拉到打谷场上。打谷机进行脱粒,籽粒堆成堆后,再用木锹扬场,去除杂质秕粒,余下的籽粒晾晒后装袋储藏。
      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晋祠水稻收获时使用水稻联合收割机,机械神通广大,收割、脱粒、粉碎稻秆直至籽粒装袋一条龙完成。
      晋祠大米能直接做成桂花元宵吗?不完全是,晋祠大米分有粳大米和糯米,粳大米制作米饭、米粥等家常饭,糯米则被制作成十余种美食,比如晋祠桂花元宵、晋源糍粑、晋阳粽子、晋祠馏米、晋祠油糕、雪花糕、晋祠凉糕、菜菜糕等,用的都是糯米。

    山西晚报记者 赵晋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17期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5期

    • 第2023-05-12期

    • 第2023-05-11期

    • 第2023-05-10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5-08期

    • 第2023-05-05期

    • 第2023-05-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