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的祁县,位于汾河东岸。它是山西中部的枢纽县,是名人辈出的文化县,是物产丰富的农业县,是开放发展的先行县,是汾河中游的生态县……它有飞檐翘角的门楼、青石水磨的院落、梁枋交错的民宅、玲珑精致的眺阁、巍峨壮观的牌楼……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院落里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无论当地居民还是八方来客,漫步在这2500多年的岁月间,漫步在无论是市井里巷还是深宅大院里,无论是工业园区还是古老村落里,都可以回味到那一段千商云集、万物荟萃的过往记忆。
近年来,祁县挖掘整合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和“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加快全县文旅产业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一体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业转化形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祁县吸引力和文化软实力。
在全力打造文化强县、旅游名县的这一背景下,祁县如何展现文化光彩?5月底,“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融媒体采访团记者采访了祁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晨,品味晋商文化古韵,领略玻璃文化的璀璨魅力。
六张文化名片各具特色
山西晚报:历经千年时光,街巷依旧繁华。从韵味十足的叫卖吆喝到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每一方牌匾,每一块砖瓦,都印刻着祁县曾经的辉煌。祁县历史底蕴深厚,祁县的文化名片,您认为是什么呢?
程晨:人们一想到祁县,自然就想到乔家大院,想到万里茶路。其实我们祁县并不只有晋商文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祁县将自有文化资源总结为六大文化名片。
第一张是名人文化的名片。祁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曾涌现出王允、温庭筠等200多位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
第二张是名城文化的名片。祁县名城名院闻名遐迩,是全国130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乔家大院、晋商老街等北方清代建筑经典,其建筑风格“集江南河北之大成、汇宋元明清之法式”。
第三张是晋商文化的名片。祁县是行走天下的晋商文化和晋商精神的大本营,为晋商文化和晋商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做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张是传统文化的名片。祁县民俗文化独具特色,是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保护示范地、中国晋商社火之乡。
第五张是红色文化的名片。近年来,祁县重新修缮了晋中战役徐向前纪念馆等革命遗址,这些遗址成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感悟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第六张是玻璃文化的名片。玻璃在祁县有近半个世纪的传承,经过好几代人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日用玻璃,走向礼品、工艺品,进而向艺术品发展。生产玻璃器皿的祁县是山西省确定的首批特色专业镇之一。
主打晋商、玻璃两张文化名片
山西晚报:在六张文化名片之中,祁县主打的是哪张名片呢?
程晨:历史淹没在深邃富丽的建筑中,精神却流淌在祁县人的血脉之中。晋商文化名片自然是主打文化名片之一,独具祁县特色的晋商劲旅铸就了茶通天下、汇通天下、货通天下、德通天下的辉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组织众多本土晋商文化专家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晋商文化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晋商文化我们独领风骚。
此外,玻璃文化名片是我们主打的一张文化新名片。祁县玻璃器皿经过历史更迭,目前有10大系列8000余种产品远销欧美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100余户跨国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祁县的玻璃器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融合,淬炼出中国玻璃艺术独有的神采神韵,产品荣登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亮相外交部蓝厅推介,特供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北京冬奥会。
山西晚报:玻璃文化名片是祁县今年以来主打的新名片。作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下一步有哪些发展愿景?
程晨:回望历史,晋商成于善于把握机遇、不断开拓创新。其实,我们的玻璃器皿技艺能够传承,产品能够远销海外,也是晋商文化和晋商智慧的另一种延续表现。如今,这座千年古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
下一步,我们具体要做好四件事情。一是要持续开展专业镇的推介工作,把玻璃器皿专业镇打造成祁县招商引资,展示对外形象的金字招牌。二是要不断扩大“一带一路”馆的功能,让更多的人直观了解祁县优势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合作情况。三是要进一步提升玻璃产品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玻璃器皿的文化品味和附加值。四是要进一步做好工业旅游这一品牌。目前,我县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已经成为一个传统玻璃制造与玻璃文化、工业旅游相结合的一体化工业旅游3A级景区,下一步我们要建好中国玻璃艺术博物馆、玻璃体验站、玻璃艺术品画廊等,助力祁县玻璃产业取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走出去。
保护好文物促进文旅融合
山西晚报:文物、遗址凝固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积淀着前人的智慧,成为今天的瑰宝。如何能够护好遗址、传承精神、古为今用呢?
程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祁县不仅旅游景点多,境内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更是星罗棋布。目前我县有国保6处、省保11处、市保3处,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80余处,梁村遗址、乔家大院、晋商老街更是誉满三晋、闻名天下。
具体实践中,我们把文物保护纳入县“十四五”规划,全力实施文物修缮保护、古籍善本修复利用、古城保护更新等“七大文物保护传承行动”,真正让这些古建、古籍、遗址“活起来、火起来、热起来、亮起来”,让祁县古老的文物珍宝光芒四射、大放异彩,以祁县“文化名县”建设的新成果回报一方厚土。
山西晚报: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品质提升方面,祁县如何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程晨:通过连续举办梨花节、王维诗歌节、全省祁太秧歌大赛等,不断提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和加大文化节庆活动影响力。同时紧紧抓住祁县玻璃器皿作为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机遇,充分发挥“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的优势,持续举办中国玻璃器皿博览交易会,实施品牌效益战略,加大玻璃产品创新力度,生产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强化产业带动,推出更多特色鲜明的玻璃制品,以适合不同游客的需求,打造祁县文旅融合发展新“名片”。
山西晚报记者 张琪
历史沿革
春秋时,祁地属晋,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
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他的城邑在今祁县的古县镇下古县村。
公元前514年,晋分祁奚之田为邬(今介休)、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盂县)等七部分。战国时期,祁地属赵国。
秦代,祁地属太原郡。
西汉初,置祁县。
晋代,祁县属太原国,县城迁到祁城村。
北魏时,祁县属大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间,迁县城于今址。
北齐天保七年,废祁县。
隋开皇十年,重置县治,属并州。
唐武德三年,属太州。后复属并州。
金代,县属晋州,改祁为祈。
元大德年间,复称祁县,属冀宁路。
明、清两代,属太原府。
民国初年,属冀宁道。
解放后,属榆次专区,后改称晋中地区。
1999年,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属晋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