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不仅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重要的免疫器。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细菌,它们能影响人体的体重和消化能力,并能抵御感染和自体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但随着饮食环境的改变,许多肠道疾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对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影响。
5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肠道健康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郭晓峰团队,一起来了解这些肠道疾病的危害。
A 数据:
八成以上人群有过肠道健康问题
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健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肠道健康2020年报告》数据显示,87.6%的人遇到过肠道健康问题,前五大肠道问题分别是排便不规律、便秘、腹泻、腹胀和消化不良,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对自己的肠道满意。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每10个国人中就有1人受便秘影响。炎症性肠病患者约有170万人,肠胃病患者有1.2亿人。而根据《中国大肠癌流行病学及其预防和筛查白皮书》显示,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死亡率位居第五位,紧随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之后。
“不能等肠道发出预警,才想要来医治。”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郭晓峰说道。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人体肠道长约7—8米,分为小肠和大肠,大肠可分为盲肠、结肠、直肠等,各段肠道协作承载着食物转运、消化吸收、营养摄取、食物残渣的排出等功能。疾病分类包括感染、炎症、肿瘤、免疫、功能障碍等。如果将肠道不同的部位与疾病分类进行排列组合,便衍生出多种肠道疾病,例如肠息肉、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便秘等等为大众所熟知的多种常见病。
B 诊断:
肠道容易“激动”也是一种病
“在日常接诊的患者中,除了各种原因引发的腹泻、便秘之外,最常见的是肠易激综合征,大约占门诊患者的40%—50%。”郭晓峰介绍,肠易激综合征分为便秘型、腹泻型和腹痛型三类,顾名思义,就是说肠道非常容易“激动”。当人的情绪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时,肠道也被“激动”,从而出现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通常被无缘由的间断性腹泻、腹痛等问题困扰。尤其是在吃了刺激性食物、受凉之后,或者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有严重波动时,肚子就开始‘闹脾气’,很多人怀疑自己是得了什么严重的胃肠病,但是各种检查做下来并没有什么问题。”郭晓峰表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饮食影响、肠道感染、精神因素等都有可能引发或加重该病。“肠易激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有许多患者确诊时早已患病多年,虽然这个病没有器质性病变,但由于多持续或间歇性发作,很难根治,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非常大。”
据了解,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以症状学为依据,诊断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推荐采用国际公认的肠易激综合征的罗马IV诊断标准,包括复发性腹痛或腹部不适,在过去3个月中每月至少出现3天,并伴有以下两种或更多种情况:排便后症状的改善;发作期间排便的频率发生变化;发作期间粪便特征发生变化。还有一些症状对诊断也有意义,包括排便频率异常、异常粪便特征、排便困难等。“如果符合上述症状,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正确的药物治疗。
C 提示:
这种慢性肠道疾病要坚持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肠道疾病中,有一种疾病的发病率虽然暂时不高,但却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且更容易“找上”年轻人,一旦患病往往需要终身监测复查。“前面说到,肠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而炎症性肠病就是一种免疫相关的疾病,这种病病程很长,可以出现各种并发症,有人也把它叫做‘不死癌症’。”郭晓峰介绍,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炎症性肠病虽然在我国还处于较低的发病水平,但近年来已有明显增长的势头,且呈年轻化特点。“在我们病房里,大部分确诊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为青少年和年龄较轻的成人,最年轻的病人是一名13岁的初中生。”消化科护士长张惠玲介绍,患者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严重时会出现肠瘘、肠穿孔、肠狭窄或肠梗阻等。“由于炎症性肠病的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没有诊断金标准,当时这个孩子是因为出现了腹痛、发热、便血的症状来就诊的,但这些症状往往会被怀疑是其他疾病,特别容易耽误病情,所以如果发现大便异常,特别是出现脓血便、黏液便等情况时等,最好尽快到专业医院就诊。”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有些患者可能要终身治疗。随着这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饮食环境的改变,患病人数逐年上升。溃疡性结肠炎长期得不到控制,癌变的几率就会增高,而克罗恩病累及全消化道,严重影响患者营养吸收,对于青少年来说,容易导致营养不良,阻碍生长发育,会导致腹痛、腹泻、体重明显减轻,严重时甚至引起肠道梗阻和穿孔,甚至引发口腔、肝胆、血液系统的相关病变。患者及其家属应该认识到,炎症性肠病是种慢性疾病,应该坚持治疗,这对于预防疾病复发是非常关键的。”郭晓峰说。
D 建议:
下列症状最好进行肠道健康体检
夏季天气炎热,但也是肠道相对比较脆弱的时期。“冰冷、刺激的食物对肠道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如果长期进食生冷刺激的食物,包括夏季进食没有熟透,或者卫生不达标的烧烤等食物,都会对肠道造成一定损伤,甚至引起急性肠胃炎。所以在夏季一定要管住嘴,保证健康饮食。”张惠玲介绍说,如果出现下面这些异常,就要留意自己的肠道健康了。
“首先就是大便性状的改变,平常大便是正常的,近期却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或者是突然出现的排解困难、大便干硬等便秘的症状,甚至出现黏液和脓血,这些都是大便的异常改变,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其次,如果出现腹痛、腹胀,包括近期内快速消瘦,也需要到医院进一步诊断,进行相应的检查,排除诸如炎症性肠病、感染性疾病甚至肿瘤等。最后,肠道不健康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症状就是口臭,很多肠道疾病患者的口腔会散发出比较难闻的气味,而且这种味道是比较重的,如果长时间这样没有得到缓解,就应该考虑一下肠道是否出现了问题。”张惠玲表示,如果是有肠道病变家族史、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肠道健康体检。
E 提醒:
日常调节肠道避免以下误区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一些肠道调理方法,但是还有很多的误区需要避免。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康复医学科护士长尹雪梅,对常见的肠道调理误区进行了总结。
误区一:肠胃不舒服每顿饭都喝粥
喝粥也是有技巧的,对于溃疡性肠道疾病来说,建议喝熬得时间久一点的小米粥,利于肠道吸收。但是不建议喝杂粮粥,因为杂粮粥的纤维较粗,会对溃疡面产生刺激。此外,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人不建议食用含豆类的粥,因为豆类属于容易产气的食物,可能会加重症状,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紫米粥、红豆粥、八宝粥都不建议食用。
误区二:发生便秘立即用药
有些人发生便秘后,马上就使用泻药,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虽然有些药效果明显,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会引起肠道黑病变,反而加重便秘的病情。
误区三:发生便秘多吃水果就好
水果蔬菜中的膳食纤维的确可以缓解便秘,但过量食用也会引起胀气和腹痛,胃肠功能差的人多吃反而会对肠胃造成刺激。
此外,苹果以及未熟透的香蕉等水果中含有鞣酸,会抑制胃肠蠕动,吃多了不仅不能通便,反而会加重便秘的情况。
误区四:腹泻后立即吃药止泻
首先应该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腹泻。当细菌、病毒进入人体消化道时,机体可通过腹泻的方式把细菌、病毒排出去,而止泻药会抑制肠蠕动,使肠内容物延迟排泄,如果过早地使用止泻药,病毒及细菌等病原体不能从体内排泄出去,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误区五:不吃肉、不吃油防止便秘
许多人便秘了就以为是自己大鱼大肉吃太多,转而吃得特别素,完全不吃肉。其实,建议便秘人群要有合理、丰富的饮食结构,建立有益的肠道环境,才能保证大便通畅。
山西晚报记者 柴旭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