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省作协与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山西文学院承办的,“郭天印长篇历史小说《铁血围城》研讨会”在并召开。研讨会不仅邀请了作家、评论家面对面,而且还邀请了签约作家、基层作家,还有作品故事发生地的领导和作家共同参与。
《铁血围城》以历史上的“沁源围困战”为蓝本,书写了从1942年10月到1945年4月,在长达900多天的日子里,沁源军民团结一致抵御日军入侵,体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坚强的信念和气壮山河的胆魄。《铁血围城》是对一段红色记忆的追溯,也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是一部向沁源人民和英雄的致敬之作,是一部战争叙事的优秀作品。《铁血围城》于2021年11月出版上市,2022年6月再次加印,上市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讨会上,专家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出版境遇,作品的艺术价值、时代意义、作家品格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不仅让人对作品、作家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有了更好的艺术享受,而且揭示了诸多更具普遍性的深刻认识,给人以更深的艺术启示。
沁源红色文化的“活字典”
——沁源县文联主席 程庆莲
《铁血围城》这本书在我看的过程中是很有感触的,因为里面有好多人物是我非常熟悉的,刘凯、李猛、蔡青、朱秀、江德昌,这都是有原型的。
沁源围困战发生在1942年10月到1945年4月。这两年半的围困,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沁源的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人民战争。
沁源在太岳山的腹地,《水浒传》里面描写田虎时,就有一段话说沁源这个地方是万山环绕。所以,沁源的老百姓都躲到深山老林以后,把日本人困在了沁源,日本人到了沁源的村庄以后,发现这个地方是一个没有人的世界。沁源是山区,老百姓到了山上以后缺衣少穿,真正过上了以天为盖、以地为床、吃野果、喝泉水,长达两年半的时间,这里的人民和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就是大家在《铁血围城》书里看到的。人们利用沁源山大石头多的优势,与敌人展开斗争,充分发挥了沁源人民的智慧。
书里提到的一些地点,我都去过,而且书里边写到的一些故事情节我也略知一二。在这本书里面郭天印老师对一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的了解是这本书对于我最有吸引力的地方。郭老师每年都会抽很多时间在沁源收集资料,研究当时每个村里面的红色文化,一有空闲就回到家乡研究。所以,说到沁源围困战,说到沁源的红色文化,沁源人都知道郭天印就是沁源红色文化的“活字典”。他所写的《沁源围困战》《英雄的沁源》《长江支队》《第二次战役》《铁血军魂》《铁血围城》,这些都是一个字、一句话抠出来的,字字都饱含着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句句催人奋进。
山西是红色文化的沃土
——省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 郭新民
山西是文化大省,文化底蕴能跟山西相较的其他省份不多,挖掘山西的历史,弘扬山西的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这就是山西作家应该关注、值得弘扬的重大题材。
中华民族抗战八路军的主战场就在太行、太岳、吕梁,山西沁源是战争时期的红色沃土,是中国人民无比骄傲的红色县,沁源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牺牲上万,伤残近万,这么一个残酷的斗争中,没有一个人当汉奸,这是值得沁源人民骄傲的事,是值得山西人民骄傲的一个事情。《铁血围城》它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一个传奇,是中华民族解放、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又一个神话,神话出自抗战,神话出自沁源。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有时候是必要的,从古至今,从人类有史以来,为了利益、为了生存引发战争,有的战争是正义的,有的战争是邪恶的,对于战争的了解、认识、研究、挖掘,特别是把战争的意义、战争中的人性使然,通过作家之手,通过长篇小说,能够展示出来,这非常不容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抗战时期太岳儿女那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那种坚守初心、坚贞不屈的伟大品质,那种百折不挠、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那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构建了我们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中华文化独立解放、维护正义、争取和平的壮丽诗篇。
《铁血围城》对于三晋大地、太行太岳颇具时代性、文学性,书写中华浩气,挖掘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脉,展示太行风采,这是天经地义的主题,红色主题也是我们民族永恒的主题。
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都是文人写出来的,它可不是靠口头传说、口口相传形成的,好多重大的历史都是靠文字记载的,文字是由文人写出来的。所以,作家是写就历史的,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消遣。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作家像天印先生一样去虔诚地挖掘、深入地研究和书写山西大地上发生的红色奇才和红色故事。
我们不妨把山西的红色题材课题跟有实力的作家做一些分派,集中把山西的红色文学进行展示,可能会出一些好东西,而且是独到的,别人无可比拟的东西。
唤醒人性中正义和智慧的力量
——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著名作家 张锐锋
战争一直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命题,战争、生与死、爱与恨,其中战争的概括率最强,可以包含我们能见的所有一切一切。战争是基于毁灭性的力量,它是某种人性的放大,集体放大,属于人类一种集体暴力状态,具有毁灭性的力量。战争叙事对于我们如何抗拒战争,如何能够守护和平,给我们提出很多的警示,所以文学作品往往采取战争这样的素材来展示人性。因为人性在战争这样的极端状况下,在临界点上,它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由于集体的介入,群体的介入,它使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信仰的力量,它会携带一个背景出场,给我们拓开一个巨大的时空,所以它特别有力量。
西方的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更多强调战争的创伤和阴影,心理的扭曲、人性的丧失。中国传统叙事中更强调正义性、智慧的力量、人性的向背和胜利的价值。这与东西方文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命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和对于战争根源的认知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的战争叙事跟西方不同,是从一个长的眼光来观察战争的,发现战争具有突然性、爆发力,所以会强烈地改变历史的走向,可以说战争是最伶俐、最有力的笔触。
郭天印的这本小说遵循了中国传统叙事的法则,更多的是在一个大背景下观察一个局部,局部的围困战。关注点在于胜利的原因、过程和逻辑必然性。英雄的群体如何凝聚,民族的情感如何爆发,人民的环境如何形成,红色的氛围如何产生,爱情、感情是如何在战争这样酷烈的状态下建立、转化,变得更加浓烈。而且是对人性和正义性的唤醒,而且从中推演出敌人必败的逻辑,这是由正义性推导出的具有历史目的和决定性的战争进程。其中英雄和英雄事迹是中国当代战争叙事的重要出发点,也是作家重要的灵感,没有这样的资源,我们就很难有内心的驱动力,很难有饱满的激情来写出战争文学。有一些细节使我觉得没有真正的素材是写不出来的,比如说在对日本据点的围困中,蛤蟆阵、蚊子战,我们是很难想象的,老百姓把青蛙抓住,给嘴里面塞一颗花椒,日夜不停地叫,鬼子睡不着觉,受到了巨大的生理上的折磨。又投放各种动物腐烂的尸体,招来大量的蚊子、苍蝇,昼夜不能安宁。我觉得老百姓在战争中这种智慧,真是让人感动。所以,战争不仅是考验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还考验人的智慧,而且是能够把人的能量推向极限,让我们观察到人在极限状态下是什么样子。所以,我觉得正是这些东西,只有具体的史料,亲身参加过沁源围困战的同志们,他们不断讲述,才能让我们知道那一场战争的真相。
这部书尽管是写一场战役,但也充分用事例说明这是一部具有写实性的小说,说明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说出了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可以说抗战的胜利是完成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
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美学观念,创作主体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料,还有强大的写实能力,这点山西不缺乏,从山药蛋派的起首赵树理,一直到现在,山西有的是具有写实能力的高手,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每一部作品和塑造的人物,还有主人公的精神世界,都有一个现实的关系。但是通过虚构,使它更加变得合理化、可理解、可传播。
用极致的细节还原真实的战争
——省作家协会签约评论家 杜海燕
我觉得这本书有三个独特性:把沁源围困战的局部战争胜利和国际整个战争形势(二战)联系到一起,可能大家都忽略了这点,沁源围困战一个小战争像蝴蝶效应一样直接影响了整个国际当时战场上的节奏、脉络和导向,所以,这部小说的战争高度是非常高的,很少有人能把它理解成我们山西的一个地方战争和二战的走向联系在一起,在《铁血围城》中尤其是在战略部署上,通过日本人的口,沁源围困战在整个战局中日本是怎么布棋的,山西的战役和世界大战紧密联系在一起,整个提升了一个高度,这是一大特性。
第二个是,战争细节把握得特别好。郭天印老师通过各种关系,想办法拿到了在日本档案馆里面反映日军的细节,他能把日本档案馆的资料收集到,其它方面的细节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这本书能够还原出战争细节和他拥有大量细致的战争资料有特别大的关系,应该说目前描写山西红色战争当中,他的资料是最全的。
在占有资料基础上,他的分析能力也是很强的。《铁血围城》当中,我觉得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将战争还原以战争,很少有人能把战争写得这么专家性、专业性,这是对战争最高的致敬。所以,他对战争内情的分析,还有包括人物的分析,每个人物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都能贴近真实。
他还写到了战争对人民的影响,这一点很多写历史小说的作家会忽略掉。《铁血围城》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人民的战争,人民的战争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真正成为人民战争的,这个过程是通过很多战争细节展现出来的,包括人们的对话,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在这部作品当中有所呈现,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民的图卷,人民的成长史,人民战斗的成长史。
第三个就是,对战争节奏把握得特别好。整本书在阅读的时候,基本上能够让我们一气呵成,随着战争的节奏,有时候哭,有时候感慨,有时候热血沸腾,有时候怆然泪下,这个战争节奏也是这本书的独特性。同时他在写的过程中又充满激情,所以,看他的这部红色小说酣畅淋漓,不忍释卷,我是一口气读完的。
还有一点,这部小说的价值还在于,他没有贬低日本人。我们看很多抗战神剧,当你把日本人贬得特别低的时候,事实上对我们也是一种不尊重,郭天印老师反而是非常客观地写了日军当时的装备、战略计划、军事素养。对日军的描写非常客观,增加了我们在战争中的一个成长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让小说中的整个节奏就变得非常真实且又吸引人。
你对战争越客观,事实上我们赢得才越光荣。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