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古建筑是气候变化的记录者,它用形态的变化、材料的演变、装饰的变迁记录着几千年地球气候的起起伏伏,一块碑文、一幅壁画、一座雕塑……它们都在向我们默默讲述千年气候的沧桑巨变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痕迹。6月1日,由山西博物院、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巍巍千年风雨同舟——气候变化与山西古建”科普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亮相,该展览旨在让公众了解气候变化,聆听气候变化与古建筑的故事。
山西是古建筑大省,全国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75%以上的元代以前建筑都在山西,现今登记在册的古建筑达到28027处。2019年10月,一场特大暴雨,让山西的部分古建筑岌岌可危,建筑对于气候变化,特别是与之相伴随的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深刻影响是非常敏感的。从气候角度审视古建筑,也是众多环保工作者迫切关注的话题。
“气候变化”与“古建筑”,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自古以来,山西的气候就是干燥、少雨,为木结构古建筑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但防洪、雨量承载等功能上就略显不足,尤其遇到极端降水、温度变化等恶劣气候,古建筑就更加脆弱,不得不促使我们从气候变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古建。对此,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工作人员尝试开展这样的话题。本次展览,就是一个有了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从而推出在气候变化影响之下古建筑保护的课题。本次展览,就是一次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要展现气候变化与古建保护之间的关联。
展览共分“古建中的气候密码”“改变世界的6度”“保护古建共创行动”三大板块,虽然展陈面积不大,但从现场布局以及展示内容来看,充满了知识点。
在展示区域中间,约60把透明的雨伞组建起了“伞阵”艺术装置,如果你仔细观看,上面有马克笔绘制的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图案,彰显了展览主题。此外,四周悬挂着宣传海报,上面的内容也带有普及性。比如,气候变化的影响,气温升高、干旱加剧、风暴肆虐等一些恶劣自然条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看着上面的文字,也让人越发了解到环境保护以及自然保护的重要性。此外,海报中还展示了因受到天气影响,古建筑受损后的样貌,如古建筑开裂、发霉、散架等,多角度呈现古建筑受病害困扰时的状态,令人唏嘘感慨。
敬畏自然、融入自然、适应自然,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在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无论古建还是人类的命运,都与此息息相关,该展览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题,唤起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