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徐麦丽)“千年并州绿色情,无废太原我先行。我们要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动员亲朋好友、同事邻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6月3日,由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太原市园林局主办的六五环境日宣传系列活动暨“并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行”启动仪式在龙潭公园举行。
启动仪式上,太原市政府副市长程永平指出,2022年,在煤、焦、电常态化增产保供的背景下,太原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5.09,同比下降2.9%,市区优良天数为241天,同比增加17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汾河太原段6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水体;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5.09%、39.94%,多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2023年“并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行”新闻采访活动,以“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太原”为主题,将利用两个月时间,紧紧围绕全域治山、系统治水、强力治气、综合治城等重点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太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气象、新业绩、新成效,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太原建设提供强力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实地走访
管控城市环境卫生实现智能化
6月3日上午,“并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行”采访团来到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参观了太原市智慧环卫综合监管系统(以下简称智慧环卫系统)。负责人冯劲松介绍,智慧环卫系统包括自主设计与开发10个子系统和一整套大数据分析服务系统,涉及办公自动化、执法、工地监控、渣土运输、道路作业考核、指挥调度、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服务等12项工作内容,构建了“纵向”与“横向”联网与共享“数据枢纽”,其应用成果被省发改委确定为太原市智慧城市示范项目报送国家,部分模块荣获2022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城乡大数据综合应用被省政府确定为2023年128个重点研发项目之一。
通过监控大屏,可以看到清扫车辆作业线路、轨迹、在线或离线状态,渣土车在线或离线情况,以及其他数据的监测。冯劲松告诉记者,智慧环卫系统利用科学监管的手段,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精准确权确责,逐步摒弃“人盯人,话传话,抽检为主”的低效工作方式,建立“主动发现、有效联动、及时处置、科学考核”的工作机制,持续优化工作方式与方法,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智慧环卫系统自2020年以来,在日常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大数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监管与服务范围已涵盖太原市6区、综改3区和中北高新区以及40余家社会责任单位,并进一步向各街镇、区级部门和社会责任单位延伸。
记者了解到,目前纳入智慧环卫系统监管的各类作业车辆共计3200辆,部署人员、车辆及卡口等视频无线采集端9000余路,根据车载终端及传感设备判断实时作业效果,通过热力图清晰获知每条道路作业趟次以及各作业车辆在各路段的作业时间。2020年至2022年下发调度令共计1.3万余条,在车辆未增加的情况下,作业里程从2020年日均1.2万公里提升至4万公里以上,2023年一季度较2020年同期作业里程提升151%,单车平均工作效率提升7%。
考虑到季节、天气、气温因素,在春季沙尘治理、夏季臭氧消峰及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卫生专治工作中,智慧环卫系统将“以克论净”作为考核依据,着重保障太原市道路和建设工地周边的清扫、保洁、冲洗、喷雾压尘作业次数与力度,确保作业连续、无断面。按照住建部《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与质量评价标准》(CJJ/T126-2022),全面部署,优化调配车辆,消除作业死角和盲区,依托太原市环卫产业管理中心监测车辆随机抽检太原市道路路面积尘量,检测结果全部优于国标要求的路面尘土量下限值(一级道路10g/㎡,二级道路15g/㎡),特别是今年2月与3月,一级道路、二级道路分别低于下限值46%、68%。在全市清雪除冰工作方面,依托智慧环卫系统监控、指挥、调度、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服务等功能,太原市道路积雪清理时长较2020年同比雪量缩短近16小时。
智慧环卫系统协助市行政执法总队在全省率先完成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目标,通过配置的定制便携执法记录仪,利用北斗系统、视频与语音实时采集、5G通讯的方式,对执法人员巡查工地次数、工作时长等工作情况进行在线监控与记录,同时将太原市400余处工地区域位置及相关信息纳入系统,并按照执法部门需求,在工地关键位置加装国标扬尘、噪音监测设备,执法人员可及时掌握各工地状态,最大限度地做好抑制建筑工地扬尘污染以及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整治工作。
针对太原市渣土从工地源头、运输至渣土终端处置工作,智慧环卫系统因地制宜在全国首创了全过程智能化管控模式,已在太原市100余辆渣土车辆、5个工地和10个渣土场试运行,充分满足了太原市渣土管理要求。
目前,智慧环卫系统已对太原市17家各中(终)端处置设施运行数据实时采集与数据积累,并在关键位置加装300套涉及扬尘、噪音、危险气体等多种监测设备,每秒采集高达9万条数据;采集制作垃圾收集、医疗场所、建筑工地、餐饮场所等数字地理信息7万余处,打通了全市环卫所有业务节点的空间数据链。
山西晚报记者 徐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