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溪,溪在山上流,溪在山涧流,溪在林中流。
山青,水碧。从林木葱郁的山上流下的溪水,干干净净,明明亮亮,色彩白,哗啦啦的白,脆生生的白。山,自高而低,一层层,溪水也一层层,形成一叠叠大大小小的瀑布,瀑布挂山间,遥望之,大美。
山水相映,一座山与一道溪,是最好的诠释。
这样的山溪,入得画,入得中国山水画。
中国的山水画,喜欢画溪水于山石间。水,从山上流下,一挂一挂;在涧底流过,蜿蜒曲折。溪水,不一定大;溪边,一定有石,而且多为巨石,参差错落,布散岸边;溪水中,也有石,则多为鹅卵石,大大小小,干干净净,透过这些鹅卵石,你能听到溪水击石哗啦哗啦的声响,清脆、明净、响亮,直透人的心扉。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山水画,就是水与山与石的搭配,当然,还有树,岸边树。树,不多、不密,虬曲古老,疏疏落落,能让人透过疏木,看到流淌的溪水;能从树身上,看到时间的久远,年代的沧桑。
溪,有潭,潭边有人,垂钓者,赏景者,或者迤逦行走者。垂钓者,一定戴一顶斗笠,斗笠遮颜,看不到垂钓者的脸,但能感受到垂钓者的心情,一份悠然自得的心情,一份萧散自如的心情。“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溪边垂钓,是“隐”,寄托的是文人的一份隐逸之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垂钓者,就是“独善其身”者。
于己有益,于人无害。“独善其身”,也是文人的一份风骨。
山中有树,树密成林。溪水,也从林下流过。不妨称之为“林中幽溪”。
一道山溪,深藏林中,幽深,幽密,流水舒缓而平静。岸边,堆积了腐叶,腐叶散发着腐朽的味道,禁不住让人想到遥远的过去。溪水,呈暗绿色,水草纵横,遮蔽了溪水的深度,时间,仿佛在一道溪水上停止了,你只能从它那暗绿的色彩中,回望过去。
水中有鱼,更有许多不知名的水虫。夏天,蛙声如鼓,震荡山野。水面,不断有落叶飘落,然后,顺流而下。
这样的“林中幽溪”,中国山水画家,似乎不太喜欢。因为纵观中国传统山水名画,是很少有画家画这种“林中幽溪”的。
但西方画家,却是极喜欢的。西方的油画,长于表现“光与影与气”的关系,而一条“林中幽溪”,就能很好地展现他们的这一艺术表达效果。
构图多如此:一条溪流,从密林中淌过,水流很静,岸边林木高大、葱郁,树荫婆娑,几近完全遮蔽了溪流;透过林隙,能看到高远的天空;光线从林隙间泻下,一道道的光影照亮了密林,照亮了溪面,甚至照亮了飘逸、游荡的水汽,于是,溪面上光影斑驳,闪烁、跳跃,呈现出一种迷幻之美,一种幽密之美,一种仙境之美。
或许,溪水中,还会点缀几位沐浴的仙女(圣女);或者,在溪岸边,放置一位牧羊人,几只洁白的羔羊。
于此,在水与光与影与气的搭配中,西方人在一幅“山水”中,表现了他们的自然审美观。
中西方,对于山水的表现方式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于山水的热爱,对于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寄情山水,融于自然,天下一也。而“寄情山水,融于自然”,一座山与一道溪,就是一种相对完美的表达。
□路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