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命题理念
1.命题方式方面返璞归真。纵观今年的7套高考作文试题,呈现出了一致的特点,即淡化近年大热的任务驱动作文或情境作文,且材料篇幅均较为简短。试题多是要求考生基于一种现象、一些言论,发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从应试角度来说,考生在现场的思考可以更专注。2023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围绕“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话题进行思考表达,主题明确集中。
2.命题内容方面聚焦和反思时代。作文主题“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显然是聚焦当下时代的一些痛点,引导考生积极反思。随着快节奏时代的发展,短频快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节奏,相伴而生的还有浮躁浅薄的认知素养和焦虑慌乱的心理状态。当慢生活成为一种奢望,我们需要在快节奏中找到慢的状态,而“安静”恰恰是慢节奏中重要的元素。不去喧嚣,不去追逐,不去跟风,在安宁中修养心灵,在静谧中升华思想。享受安静,也是我们必须在时代中获得的一种能力。
三、作文要求
作文题目仍然采用两部分的审题格式,即材料和要求。要求内容非常简单,淡化了情境或驱动任务,主要的要求集中在简短的材料中。
1.首先,仍然注重作文创作中的“我”。这一点是一直以来,特别是新材料作文出现以来,作文命题中重要的要求。材料引导考生聚焦“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的状态,从青年的视角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表达对“安静不被打扰”的思考。既在引导考生关注自我,也在给予青年成长的建议,其德育功能不言而喻。
2.材料语言表述简明,开篇即提出文章主题:“安静一下不被打扰”。这里特别强调主题中的“不被打扰”,也就是说这里的“安静”侧重于“自我”“独处”角度,而并不是指客观环境的无声。比如我们熟知的“闹中取静”就是一种典型的“不被打扰的安静”。
此外,材料在话题之后特别提到了三个词“放松、沉淀、成长”,根据材料逻辑,显然这三个词是从“安静不被打扰”的作用这个角度而言。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解读出材料的主要角度是在说“青少年成长中,‘不被打扰的安静’具备的意义”。至此,作文的主题和角度可以明确,审题环节结束,准备创作。
四、作文建议
1.通过审题,我们注意到“放松、沉淀、成长”三个词,显然,“沉淀和成长”是“不被打扰的安静”更高级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创作时应在这三个词中选取更高级的词语去表达,才能使得作文具备深刻的特点。
2.从材料中寻找作文的逻辑。如果我们将“成长”作为核心词表达,可以用“放松、沉淀”作为获得“成长”的方式。这样,作文行文脉络就有了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结构特点。示例如下:
中心论点:“关注自我的安静带给我们成长的机会”。
分论点一:“在关注自我的安静中,我们可以放松内在,发现自我。”
分论点二:“当我们享受独处的安静时,才会沉淀,褪去浮躁,找寻真我。”
分论点三:“经历了真正的安静,我们才会赢得获得超我的机会,让青春更绚烂。”
3.其实,作文的深刻性来自于我们对写作主题的追问。比如,本文我们确定了写作的主题是“关注自我的安静带给我们成长的机会”,那我们应该去追问“为什么”。为什么安静可以带给我们成长?答案就是行文的分论点。这样,我们可以不止步于“放松、沉淀”的角度表达,还可以说“安静可以让我们有勇气直面挫折”“静能生慧”等,我们写作的内容自然就会充实起来。
4.最后,我们谈谈作文素材。关于“不被打扰的安静”,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素材可以使用。比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就是在喧哗中保持内心的安静,从而让平凡的田园生活成为中国文化中的“诗与远方”;比如遭遇人生巨大创伤的史铁生,就是在日复一日与地坛的安静对话中,放下消沉,自我救赎,生发哲思,成长为启人智慧的精神导师。梭罗在《瓦尔登湖》静谧的木屋里,用劳作和沉思点亮现实中的美好;从小仰望苍穹的桂海潮在偏僻静谧的小镇中,用“冷板凳”守护梦想,终于成为广袤太空中第一位非飞行员出身的中国人;我们从梵高笔下浓烈的向日葵中读出了“安静”的力量,我们从山西古建的沧桑中读出了“安静”的从容……
安静,是一种力量。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思考,用心去践行,我们才会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成长和智慧!
太原市育英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曹怡丽
作者简介
曹怡丽
太原市育英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获得山西省骨干教师,山西省教学能手,太原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多次参与太原市名师空中课堂讲座,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教学设计、论文、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奖,参与或主持省市级团体或个人课题多项,参与著作两项。教学注重思维引导,注重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富有激情,重视语文素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