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东方甄选山西专场直播现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小花戏惊喜亮相,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们欢抖彩扇如蝶舞,短短几分钟,展现了左权小花戏“耸肩歪头提㧟拧,前腆后翘颤颠跳”的艺术特色,全国数千万网友在线为山西姑娘们“羞答答”的表演和山西非遗舞蹈点赞。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舞是山西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山西现存民间舞蹈达230余种。其中,以左权小花戏等舞种领衔的民间舞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经久不衰。如今,山西民间舞逐渐从民间搬进课堂,从教材走进剧场,从土气变得美气,这其中,离不开一位传承者的坚守和创新。
她就是山西工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赵林春教授。从事舞蹈教学近40年间,赵林春潜心研究整理、开发创新山西民间舞,并将其编成教材,带进课堂,推向舞台,成为传承山西民间舞的扛鼎力量。
A 深入县域采集编撰 填补山西民间舞教材空白
曾经,以山西民间舞蹈素材为基柱的系列舞蹈《黄河三部曲》(《黄河一方土》《黄河儿女情》《黄河水长流》),惊艳舞坛,轰动全国,确立了中国舞界“黄河派”地位。后来,《一把酸枣》《解放》更是以鲜明的山西地域风格特色,创造了山西民间舞蹈独有的辉煌。
“遗憾的是,当时,山西民间舞并没有被系统地整理,更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材,课堂上也看不到山西民间舞的影子。”赵林春说,这就意味着,山西民间舞蹈缺少赓续和传承的根基,面临着是否后继有人、能不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考验。
赵林春回忆,2006年9月,浙江、贵州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师相继来山西“取经”,听闻如此种类丰富、极具特色的山西民间舞面临着这样尴尬的局面时,脸上都流露出惋惜和遗憾的神情。这件事让赵林春萌生了一些大胆的想法。
“作品可能红火的只是一时,但是教材是可以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的。”看到蒙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舞蹈在全国各艺术院校民族民间舞教学的课堂上唱主角,苗族、傣族等民族舞以及东北秧歌、胶州秧歌等诸多民间舞相继步入课堂教学,而属于山西的舞蹈教材还是空白,时任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主任的赵林春主动承担起山西民间舞教材的编撰工作,开启复兴山西民间舞文化、打造山西民间舞教材的跋涉之旅。
“采集过程确实很艰难,除了教学,平常的节假日和寒暑假期基本全部用于采风,而且还时常会‘碰钉子’。”2009年开始,作为当时全省舞蹈专业唯一的省级学科带头人,她组织带领团队,遵循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全省30余个县采风,通过将民间舞蹈原生态素材采集、归类、整合,挖掘山西民间舞的内核,将散落的山西民间舞印记集结成串,最终确立了山西民间舞的训练体系。
《山西民间舞》教材于2012年正式出版面世,该教材包括晋南花鼓、晋中左权小花戏、晋北踢鼓子秧歌三大类经典民间舞蹈100余个教学组合,填补了山西民间舞教材的空白,使山西民间舞以独立的学科体系站立在中国民间舞蹈的序列中。目前,该教材几经改版升级,已被山西大学、大同大学、运城学院、晋中学院、山西工商学院等省内高校舞蹈专业普遍采用。
B 搬进课堂提炼升华 带动民间舞从土气走向美气
舞者一动脖子就知道是新疆舞,一抖肩就知道是蒙古舞,那什么样的舞蹈身韵、神韵表达,观众只要看一眼,就能认出是山西舞呢?
“除了牛角辫一扎,蝴蝶扇一飞,如果我们的舞者往那儿一站,通过酸溜溜、羞答答的动作和表情语言,能让观众就像陶醉到咱们山西老陈醋的绵酸和汾酒的甘甜中的话,我觉得这个舞蹈表达就是民间舞里的山西符号。”赵林春一边诙谐风趣地讲述,一边做出前腆后翘、耸肩出胯,面露酸羞状,活脱脱一个娇羞的山西小姑娘。
2013年,赵林春作为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被引进到山西大学,任职该校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她的到来,也将山西民间舞的教学带到了大学本科教学中。“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只有挖掘、创作出更多具有山西舞蹈特色的文化符号,不断发展和完善山西民间舞,才能使山西民间舞拥抱生命和活力。”
赵林春坦言,曾经,山西民间舞在形象塑造上给人的印象是丑美、土美、怪美,也就是在身韵、神韵上都更注重发掘和呈现原生态的本色。为此,赵林春认为应当大力发掘山西民间舞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来彰显其独特魅力,一方面深入研究山西民间舞的历史文化与氛围语境,挖掘山西民间舞的代表符号,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编排、细节调整,紧跟时代审美,对山西民间舞进行形而上的审美发掘与提升,使其以优美、甜美、雅美的形式表达出来。
优秀的艺术必然立足于一方水土,但也应该紧跟时代审美。赵林春举例,在道具舞上,山西的双手扇舞在全国独树一帜,在形态上,山西民间舞最大的特色就是前腆后翘,耸肩出胯,开成一种“正面三道弯”的人体曲线美,而在情感上,则是女子的酸、羞、咧、憨和男子的憨厚、粗犷、质朴,这样的舞蹈带有明显的山西符号。拿小花戏来说,舞蹈演员动作要步伐轻盈、欢快、富有弹性,主要步伐是上下起伏、一步三颠的“三颠步”,它要求舞蹈演员脚腕和膝要有自下而上的快起慢落的控制力,在流动的舞姿中体现黄河女儿的娇艳大方、柔婉多情,这种身姿美是悬浮、摇曳、起伏的,是曲线、移动、立体的。“如今,山西民间舞演员的身姿更挺拔了,神态更雅了,妆造、服饰更讲究了,整个山西民间舞的表现形式从土气走向了美气。”
C 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多点开花助力非遗舞蹈传承
成教材,进课堂,入剧场。赵林春始终坚持出作品与出人才相结合,将山西民间舞以多种渠道传承下去,将山西非遗舞蹈带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面前。
赵林春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融为一体,精心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舞蹈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她主持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获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山西民间舞》获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舞蹈编创》《山西民间舞》获省级精品课程,《山西民间舞女班组合训练》获“非遗舞蹈进校园”全国高校课例展示精品课程。系列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的打造,使山西民间舞以活态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山西非遗舞蹈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赵林春的主持下,越来越多的山西民间舞走进大众视野。其中,《桃花依旧》展现了左权地区送子参军的红色革命故事,运用山西民间舞小花戏的动作元素,采用叙事舞蹈创作的手法,蕴涵丰富的地域风格和时代特色,是山西省唯一入选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的作品。舞蹈作品《右玉魂》,在右玉精神的主题烘托下,以晋北踢鼓秧歌为主要动律元素,展现出浓郁的晋舞晋韵特色。
此外,赵林春曾多次受邀在全国各大高校讲座、赴美国、荷兰、比利时、捷克和澳门参加国际艺术节舞蹈交流活动。山西民间舞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激发了诸多国外研究者的兴趣。一些外国学者和艺术工作者来山西进行文化交流时,专门要观看赵林春编创的山西民间舞蹈,从中汲取灵感。
作为一名山西民间舞的教育者和传承者,如今,赵林春已培养专业舞蹈人才千余名,可谓“桃李满天下”。更欣慰的是,这些学生中很多已成为山西民间舞的活态传承人。他们有些继续在舞蹈道路上深造,以山西民间舞为基点,迈进更高学府;有些进入中小学或高校执教,教各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民间舞;有些进入各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成为群众舞蹈的带头人;有些去企业、厂矿,成为企业舞蹈骨干。这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将山西民间舞的火种播撒到每个角落,将山西民间舞的精华创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山西民间舞的独特魅力。
赵林春坦言,对于非遗的传播、传承,舞蹈这种表现形式有着天然的优势,下一步,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山西民间舞的系统教育,作为山西省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赵林春正着手在社会层面开设培训课程,力求将山西民间舞的精华传给更多人。
山西晚报记者 赵丽娜 张彩云 实习生 孙雪 张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