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第六站

一粉一红一绿 和顺浪漫在继续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张婷 张琪 马天翔  制作:李永江 张婷

  •   一条沧桑静谧的明清街道、一池晶莹如画的天池水、一段忠贞爱情的千古传说、一座宜居宜业的魅力山城……这便是和顺,晋中市版图最大的一个县,地处山西省东陲、太行山中段、清漳河上游。和顺既有阔如宫殿的远古溶洞瑰丽奇幻,又有雄浑壮美的高山顶峰万壑藏云;既有状若珠帘的飞流叠瀑水汽森森,又有临渊而过的姑岩栈道一线悬天。和顺的风韵,不仅仅在于她的精雕细琢,还在于她的雍容华贵,在于她的穿越千年而宠辱不惊。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顺形成了突出的历史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近年来,和顺在新兴工业、特色农业、文旅康养三大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寻求共赢,使得“一瓶水、一瓶醋、一瓶油、一瓶酒、一袋粮、一包月饼”等8个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享誉三晋大地。“天和地顺、人和事顺、内和外顺、家和业顺”,作为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文化精神内涵,和顺正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
      6月初,“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团来到和顺,采访了和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妍,了解这座资源禀赋、独具远古魅力的山城。
      三张名片绘起来
      山西晚报:不论是发端于此的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传说,还是薪火相传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还是风光秀丽生态环境首屈一指的“华北豹第一县”……和顺这么多招牌中,主推的文化名片是什么?
      白妍:和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灿烂文化。我们都说美丽的传说必定诞生于一个美丽的地方,列数和顺主推的文化名片,我认为有三张。
      首先是和顺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牛郎织女文化传说。这是一张粉色名片,和顺是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起源地,2008年,国务院将牛郎织女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境东南至今还留存有牛郎庙、南天门、喜鹊山等与牛郎织女故事息息相关的遗址。我们连续举办了十一届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节。
      其次是红色名片——红色革命圣地。和顺是八路军百团大战指挥部,也是秦赖支队发祥地,有石拐会议纪念园、秦赖支队司令部旧址以及阳曲山保卫战遗址等。
      第三张名片是绿色名片——生态名片。和顺生态优美,境内峰峦叠嶂,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上,养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素有“华北豹第一县”之称。和顺年平均气温6.4℃,素有天然空调之称,是绝佳的避暑胜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赵国王侯贵族的避暑之地,云龙山赵襄王的避暑台遗迹迄今仍可寻。
      山西晚报:和顺的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具体有哪些?
      白妍:和顺牛郎织女爱情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我看来包含了以浓郁爱情文化为基础衍生的刺绣文化和风味美食文化。
      和顺刺绣又称和顺牵绣,“牵”就是“牵牛”的“牵”,与牛郎织女文化传说有关。和顺牵绣传承于和顺的七夕“乞巧”文化。在和顺,有很多绣娘像织女一样,用她们纤巧的双手绣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和顺民间牵绣品形象逼真,淳朴秀丽,以前多为日常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现在的民间手工艺品。
      除此之外还有独具特色的七夕美食文化。和顺七夕美食是与和顺的“七夕”文化息息相关的。比如说我们平常吃的“鸳鸯糕”“鸳鸯栲栳”都是与七夕爱情文化有关的,取其鸳鸯“成双成对”之意。
      爱情文化亮起来
      山西晚报:和顺如何把富有本地乡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做出新意?
      白妍:为了将富有本地乡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我们打造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七夕文化。我们非常重视挖掘和弘扬和顺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和”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民间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下大力气对凤台小戏、刺绣、跑莲灯、寒湖月饼等省级非遗进行宣传推广和扶持,把富有本地乡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推向世界。
      特别是去年,我们创排了《牛郎织女》大型情景剧,就是用新的方式将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发扬光大的良好举措。下一步,和顺将进一步加大对和顺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力度,打响打亮和顺“牛郎织女”这张名片,持续办好我们的节日——“中国·和顺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节暨‘全民休闲避暑旅游月’”“山西和顺·农民丰收节暨寒湖月饼节”、石拐红色文化活动展等文旅活动,精准对接京津冀等主要旅游客源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放大品牌效应;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推介活动,抓住各种机遇提升和顺旅游品牌知名度。
      山西晚报:这里生态环境优越,与牛郎织女文化形成了“一绿一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互辉映,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如何利用好这种格局?
      白妍:我们将充分发挥和顺生态和“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品牌优势,强抓晋中市发展太行山水度假游机遇,着力打造以太行山断裂带风光为主的东线旅游,以生态康养、红色文化为主的西线旅游,争取列入晋中市太行旅游板块。实施好总投资3.8亿元的云端之上森林康养文旅项目。加强与河北邢州集团、邢台银汉公司合作,开发鹊桥文化生态园、夫子岭休闲度假区。积极推进太行龙口、合山景区尽快恢复营业。持续推进许村、小南会、南天池等乡村旅游,力争再打造3个3A级以上旅游示范村。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民宿、培育一批露营基地,丰富自驾游、智慧游、沉浸游新体验,不断提升“清凉和顺”“康养和顺”知名度、美誉度。把文旅康养产业打造成为当地战略性支柱产业,产生更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活起来
      山西晚报:讲好和顺故事,文化如何助力和顺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白妍:用好三张彩色名片,发挥品牌效应,做好融合文章,挖掘资源优势,激活乡村产业,讲好和顺故事。我们计划将和顺特色文化精炼为“牛郎织女故乡游”“红色文化党史游”“消夏避暑生态游”“千年古村艺术游”“传统佳节特色游”“非遗文化体验游”等,并将以上项目结合打造出精品线路。
      积极推广“和顺一、二日游”活动,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目前已经打造八路军石拐纪念园—会里秦赖支队司令部旧址—云龙山公园—麻衣山公园和南天池—走马槽—许村—七里滩知青山庄—天凯庄园—小南会两条旅游路线。特别是南天池村、走马槽太行断裂带、天凯庄园成功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传承爱情文化,挖掘红色文化,创建生态文化,是清凉和顺、也是生态和顺,更是幸福和顺。和顺依山临水,是寻觅野趣、回归自然、休闲养生、陶冶情操的好去处。

    山西晚报记者 张琪

      历史沿革
      和顺,春秋时名盖与,为晋大夫梁余子养封邑。战国,改名阏与。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属上党郡。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阏与改置乐平郡及乐平县。北齐,置梁余县,属太原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改梁榆县为和顺县,属太原郡。
      唐武德武德六年(623年),废义兴县并入和顺县,属辽州。
      宋熙宁七年(1074年),降和顺、平城二县为镇,入辽山县,隶平定军。
      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和顺、平城县,同属河东路辽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和顺直隶于山西布政司,后并为辽州属县。
      清建置未变。
      民国3年(1914年),属冀宁道,道废,直属省。民国26年,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区。民国34年和顺县城解放,和东、和西县复并为和顺县,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山西省榆次专区(后改称晋中专区,晋中地区)。1968年晋中专区改设晋中地区,和顺属晋中地区。1999年9月,晋中地区撤地设市,称晋中市,和顺隶属于晋中市。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12期

    • 第2023-06-09期

    • 第2023-06-08期

    • 第2023-06-07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5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6-01期

    • 第2023-05-31期

    • 第2023-05-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