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峰峦接着天,叠翠虬枝坚强木,树根扎在石缝间。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山脊中段,清漳河中游。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左权民歌开花调、左权小花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名远播,唱响世界,素有“歌舞之乡”“万首民歌千出戏”的美誉,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多部文学作品、电影,皆源于左权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和生活故事。
这里,红色资源得天独厚。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129师司令部等150多个机关团体在此长期驻扎,留下了269处完整的红色遗址。改造提升后的红色遗址,将成为“气势震撼人,红色吸引人,情景感染人”的全国旅游文化新高地。
这里,绿色景观丰富独特。境内海拔1200米,420余座山峰、2200余条河流、800余处景观集北国雄壮与南国秀丽于一体的山水景观珠联璧合,显现出险、奇、峻、幽、秀等特点,成为太行山最美的地段,有“天然空调、森林氧吧、养生天堂”之美称。
这里,旅游产业魅力显现。建成运营的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辐射周边18个村庄,可同时接待2000人写生;莲花岩和太行龙泉风景区赋能提升后,成为中国最大的“玻璃之城”和中国十大户外运动基地,两个景区之间的三层盘旋桥也会成为太行第一网红桥。
红色左权,歌舞之乡,清凉夏都,避暑胜地。到左权享一次红色之旅,赏几处生态景观,听几曲左权民歌,看几场左权小花戏,度几天凉爽夏日……
名片1 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
艺术融入乡村,山村变景区,民房变民宿,产业变商品,一条“艺术写生产业”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旅游发展之路正在左权县成型,随着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的运营,18个古村落焕发新生命力。
古老村落变身写生打卡地 丰富的业态成就繁荣产业
太行山脉巍峨高耸,浅溪潺潺细流涓涓,青砖灰瓦稻草泥墙,花园果树满村飘香……6月12日,“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融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泽城片区写生驿站所在地——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田园风光,你很难想象过去它曾经是一个国家级贫困村。
“漳河水,九十九道弯,层层树,重重山,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断路。”是我国著名诗人阮章竞对清漳河旖旎风光的描写。泽城村就位于太行山中部清漳河东畔,全村共有550户、1376口人。漫步在村庄平整宽阔的柏油路和石头小路上,古寺、炊烟、村落、山水相依、云雾缭绕,构成独具一格的美丽画卷。
抬头是山,低头是树,每走一步都是一景,步移景换,林荫之地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艺术生,他们泼墨写生,用画笔定格美景。带队的山西大学曲路老师说,这里的村落风貌保存得很好,不论是房屋还是树木都很有特点,自然资源禀赋,而且写生基地的配套设施齐全,77个写生点的景色各不相同,可以让同学们在此收集到更多的创作素材。
标准化写生点附近配备有公共卫生间,沿途的公交车免费接送自由采风的师生。除此之外,70余处摄像头、12个云喇叭布放于泽城村内各处并汇聚于村委监控室,为师生搭建起安全平台。
村庄内的各色民居、老树咖啡、写生驿站,让乡村的美别具风味,画材店、文创店、VR体验馆、写生邮局和冰激凌店等新业态增添了村庄的时尚气息。“泽城片区写生驿站具有住宿、餐饮、展览、会议等多种功能,可以容纳500多人同时入住。”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负责人董小刚说,为期21天的学生写生线路和为期7天的艺术家写生线路,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写生团队及艺术爱好者的目光,泽城片区自2022年9月运营以来,驿站及其直营业态累计接待超过9000人次。截至目前,已与85所省内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
写生旅游已成为泽城村的重要产业,为当地百余人提供就业岗位,他们有人做保洁,有人做销售,有人在后厨,间接带动500余人实现增收。泽城村支委委员戎光说,回村创业和就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青春朝气为乡村发展添加了新动能。27岁的王浩东和李月就在其中,王浩东说:“以前在外打工,知道村里要建写生基地后,我回到村里开起农家乐。”在写生驿站从事库房管理工作的李月说,在外打工不稳定,尤其是疫情三年,更是频繁更换工作,在写生基地上班后,不仅离家近,能照顾到父母,而且每个月基地给交的保险让她多了一层保障。“全村有37户村民在政府补贴支持下,把小院收拾出来开起了民宿。”戎光说,村民的日子因基地的运营越过越红火。
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泽城片区,正与2023年5月运营的老井片区、即将运营的桐峪片区逐步连为一体,各具特色的写生、研学艺术路线,将写生与旅游相结合。与此同时,写生基地还打造艺文体验集群,承揽国内外大型比赛、艺术活动、画展、摄影展、拍卖等项目,邀请艺术家举办讲座、开办课程等,以艺术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动乡村自然价值不断释放、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
名片2 红色左权
太行山上,清漳河畔,坐落于此的革命老区左权县,是抗日战争时期150多个党政军学机关驻扎地,是左权将军壮烈殉国所在地,269处保存完整的红色遗址见证着左权县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红色已成为左权县最鲜明的底色。
提档升级改造红色遗址 “太行精华”又添磅礴情感
6月12日,采访团来到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一走出因地制宜的立体停车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复古范十足(民国时期车站造型)的建筑,这就是提档升级后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里面的母婴室、手机加油站、邮政服务、开水供应点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这样的特色建筑与游客中心多元化功能相结合,使其既有观赏性,又有功能性。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运营负责人李冬平介绍,此次改造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是按5A级景区的标准在进行提升。
游客服务中心旁的时空邮局、麻田文创馆以及总部食堂的建筑风格古香古色,受到文艺青年的喜爱,他们站在门口、廊檐下拍照留影,感受原汁原味的民国乡土风情。
麻田大桥是通往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的必经之路,沿途道路上新增记录着麻田抗战历史的景墙,刻录着邓小平、彭德怀等伟人题词的题词墙,以及还原“八路军兵工厂杨家庄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等场景的雕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路走一路看,采访团记者从中感受着麻田红色革命的伟大与不易,感受着“太行精华在此间”的磅礴情感。
素有太行山上“小江南”之称和“小延安”美誉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作为山西省红色旅游景点中展陈面积最大、文物实物最多、内容最全面的专题纪念馆,年接待旅客近百万人次,盛名享誉海内外,是左权县红色文旅名片中重要的一张。这一次,改造升级后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无论是在打造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的体验地,还是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的“打卡地”方面,都惊艳了众人。
讲解员王霞飞已坚守10年讲解左权精神,讲解2000余场(次),她熟悉纪念馆内陈列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上的抗战故事。“改造前的纪念馆有4个展厅,现在变成了7个部分,新增了许多故事,如左权的11封家书、鲁艺学校、太行剧团等;丰富了很多故事细节,如太行奶娘、左权当地的兵工厂历史、军事测绘等。”王霞飞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左权人,她很自豪成为一名讲解员,把左权人民世代传承的左权精神发扬光大。
讲到左权的11封家书,王霞飞的泪水开始在眼眶中打转,她说,尤其读完最后一封信,更能体会到这是一封诀别信,是左权将军为了战争的胜利抱着的那份必死的决心。
跟着王霞飞的脚步,采访团记者参观了改建后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以前以展板居多的展示,增加了很多科技元素,如歌舞剧的视频、伏击战的声光电演示、触摸屏的讲解,让游客从以往的参观式浏览变成互动体验式浏览。
采访团记者注意到,纪念馆以往多以灰色为主色调,现在,7个部分的展示色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顶部的巍峨八百里太行山脉,设计感十足,给人如穿梭其中的视觉冲击力。李冬平说,抗战艰难时期采用的是深褐、浅褐和灰色色调进行展示,随着抗战曙光的到来,展厅的色调在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一部分“铭记历史,面向未来”就采用了深红、橘红和米黄色调,让游客体验到不同的视觉震撼。
纪念馆出口处的文创店格外耀眼,李冬平说,店内的每一件物品都是故宫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设计的,每一件都有左权县元素,如方言书签,上面除了左权的方言外,还增加了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元素,别有韵味。
离开纪念馆来到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是13个普通院落。一盘狭窄的土炕,一张陈旧的桌子、两三把椅子、一盏生锈的油灯……院落的主要陈设,承载着那段峥嵘岁月和全民族抗战的希望。
随着彭老总菜地、129师集市、训练营、太行数字馆等沉浸式互动体验场馆的建成,红色旅游也必将“圈粉”无数年轻人。
不只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的提质改造让人耳目一新,新建的桐峪1941博物馆,在保留历史遗址的基础上,将生动再现1941年历史画面,改扩建的十字岭突围战历史文化园也将对英烈墙、雕塑群等进行改建。随着红色遗址的逐步对外开放,这张颇具特色和魅力的左权新名片也将新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