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承东魏,后归北周,北齐作为一个朝代,存世的时间虽不久,却在三晋大地上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立足龙城,首屈一指的就是位于王家峰的徐显秀墓壁画,这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室壁画,不但生动展示了北齐达官显贵丰富奢华的生活场景,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绘画水平,是极为难得的美术史资料,并获得过“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一睹徐显秀墓壁画的风采?昔日里,要想欣赏到这组壁画,网络云观展是最佳途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款”壁画竟然被刻在了瓷盘之上,细致的雕刻、绚丽的色彩、精准的临摹,让人在欣赏之余置身其中,宛若去感受了来自1400多年前的喧嚣。当徐显秀墓壁画遗产邂逅刻瓷非遗技艺,有着哪些幕后故事呢?6月18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刻瓷代表性传承人苗振洁,一同感受古墓丽影在瓷盘上大放异彩的创作故事。
以己之力,讲好家乡历史故事
见到苗振洁时,她正在位于太原市聋人学校职业教育中心的刻瓷工作室内,清瘦的她坐在桌前,双手不停地翻飞,锤凿与瓷器碰撞嘈切犹如天籁,在灯光的照耀下瓷屑散落似片片落花,直到山西晚报记者走近时,她才从自己寂静的世界中停下来。刻瓷,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容不得半点马虎,很多人说这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稍有差池就得重新再来,但对于坚持了25年之久的苗振洁来说,却享受其中,热爱着这份热爱,亦如创作徐显秀墓壁画时的初衷那样,“喜欢历史,想为宣传山西文化做点事。”
苗振洁创造的刻瓷作品,大多逼真、细腻,尤其是人物肖像,更是传神唯美,顺着她的指引,山西晚报记者见到了她此次创作的徐显秀墓壁画瓷盘,9个圆盘为一组,气派地摆放在展柜中,就像一个定格在北齐时期的“朋友圈”,诉说着往事,展示着一代豪杰事死如事生的奢华生活。“我特别喜欢北魏、北齐这段历史,因为咱们山西石窟造像多,我创作了很多云冈石窟的刻瓷,本想着继续把这个主题做下去,但意外发现了北齐壁画这个主题,尤其是知道在徐显秀墓的原址上已经建起了北齐壁画博物馆,或许冥冥之中就是一种指引,我就把创作焦点集中在了徐显秀墓壁画上。”苗振洁说。
起初,苗振洁拿到的是该壁画的临摹线稿,她压根没想到,古人能用极简的线条就勾勒出人物和场景之美,对于学美术的她来说,沉醉其中,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一组组动图,从人物到动物,一个个生命鲜活地存在着……于是,查阅大量资料,翻看徐显秀墓壁画的画册成为她的日常,那绝对是一个从喜欢到入迷再到痴迷的过程。“墓主人夫妇的雍容华贵,仪仗队的威风凛凛,乐器组的怡然淡雅,每到晚上夜深人静时,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般,这些图片都活了起来,它们不停地围绕着我,我也觉得只有把它们表达出来,才能不辜负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苗振洁说。
听到苗振洁的创作愿景后,有人劝她:“刻那个干啥?墓室壁画,谁会买?你的刻瓷要卖不出去,那不是瞎耽误工夫吗?”可苗振洁却掷地有声地说:“历史要铭记,文化要传承,这无关乎经济利益,只是想展示太原文化!”谁也没想到,这个清瘦的女子骨子里却是强大而执拗的,她竟然真的刻凿出了这样一组作品,并且在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2021年度印记太原文旅文创评选”中,获得“十佳太原礼物奖”,她也希望用作品为家乡呐喊,讲好家乡的历史故事。
这,就是苗振洁创作该系列作品的初衷,也是她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和担当。
不断打磨,造就经典之作
徐显秀,北齐太尉太保尚书令,少年豪侠,声望显赫,死后自然也想将生前的荣华富贵带到另一个世界,气势恢宏、精美绝伦的壁画说明了这一切。该墓葬壁画彩绘各类人物200多个,还有各种牛马、兵器、生活物件等图案,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对于苗振洁来说,刻画主题的选择、临刻的难度以及色彩的呈现,都是横亘在她面前的难题,而且之前提到过,刻瓷本身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瓷盘一旦落锤,画面就不能修复,创作者必须胸有成竹,有些重点画面在刻凿时还必须要一气呵成。
采访中,提起刻凿的过程,苗振洁一边端着自己的瓷盘作品,一边用手轻抚着那些画面,就像一位老母亲,用慈爱的双手轻轻摸着孩子的头,这种回忆,痛并快乐着。苗振洁说:“刻凿前,构思一定要成熟,比如瓷盘里要呈现哪个壁画上的内容,虚实之间要重点打造什么图像,这9幅作品还要彼此关照、前后呼应。等你构思好后,还要先画线稿,又要不断修改思路,直到满意为止。第三步,就是刻凿了,这个过程就像‘修炼’一样,创作者必须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大概有半年的时间,苗振洁就像闭关一样,只要起锤那一刻,就要隔绝和外界的一切联系。
对于创作者来说,在瓷器上雕刻,是一门绝技,但是给刻瓷画上色,也是一种考验。以徐显秀壁画墓为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色泽鲜明,古人用橘色的基调,晕染了人物的面部特征和服装特征,并且这种着色饱经岁月沧桑,历经千年不脱落。苗振洁说。“古人作画,大部分用的就是矿物质颜料,要想深度还原,完美呈现壁画本真的色泽,这批刻瓷画也要用同样的原料!”据了解,高品质的矿物质颜料造价不菲,1克的售价就高达300元,但是在艺术创作上,苗振洁向来都是执著的,“这种颜料做出来的感觉就特别舒服,特别柔和。你看,人们穿着橘色、灰色衣衫,梳着胡人或者汉人的发髻,像不像在参加时装周?这种颜色放在现在都是时尚的,有厚重感且不浮躁。”
“从创作题材的不被认可,到创作材料的大量投入,同行们是不是觉得你太疯狂了?”面对山西晚报记者的提问,苗振洁腼腆一笑,“是挺疯狂的。说实话,今天看到的徐显秀墓壁画作品,是2.0的升级版,之前我就做好了一套刻瓷作品,可总觉得不太满意,就自己否定了自己。”创作之初,苗振洁采用的瓷盘是纯白色的,人物刻凿出来后,总觉得有种违和感,似乎缺少了古老文化的韵味。最终她发现,是盘子底色的问题,于是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重做!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烧制瓷盘。平日里,苗振洁用的是山东烧制的专供刻瓷的盘子,必须在土窑里烧制9个小时以上,且成品率特别低。为了达到心中理想的效果,她第一时间就去到了山东,和烧窑的老师傅们开始讨论,一遍遍上色,一遍遍在瓷片上做实验。“这个过程太痛苦了,师傅们烧窑都是让烧成啥样烧啥样,突然让他们做个变色的,或者做个异形的盘子,就得创作者在现场指导,亲力亲为。再者,烧窑可不是随时就能启动的,需要凑够了一窑口的瓷器,再把实验用的小瓷片放进去。”经过四五次实验,苗振洁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瓷盘,盘面泛着些许姜黄色,与橘色的整体色泽相匹配,有古朴的韵味,耀眼却不张扬,朴实中却又有些许的时尚感。
作品完成后,苗振洁还特别请教了太原市文物部门的专家,大家认为壁画还原创作的完成度很高,充分展现了古人线条美学的精髓,以及一笔勾勒绘丹青的意境。在以往的工作生涯中,山西晚报记者曾亲眼看到过徐显秀墓壁画,与真迹相比,瓷盘上的“壁画”也十分生动和立体,就拿墓主人穿的皮裘来说,毛绒的立体感彰显得恰到好处,忍不住让人想上手摸一摸,直到摸到了瓦砾粗糙的印迹后,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壁画真的被刻凿在了瓷器上。你瞧,头戴鲜卑帽的乐师,怡然自得地弹奏着乐器,似乎奏响了充满西域风情的仙乐;仪仗队里,一匹健硕的枣红色骏马在青罗伞盖下整装待发;雍容华贵的墓主人夫妇,手端漆杯,目光炯炯,平静安详……每一个瓷盘上的壁画图像,都浑然天成。
此时,文化的震撼力结合艺术的创作力,将美与历史,定格在了瓷盘之上,也定格在了观者的心里。
未来努力,把山西古迹留在瓷盘上
徐显秀墓壁画的刻瓷作品出炉后,似乎为苗振洁打开了创作道路上的一扇窗,看着这些精心创作的作品,她也久久不能平静,“咱山西,有这么多丰富的文化遗产,能否把它们重新创作出来,并成为一种文创产品,这是我一直思索的事情。石窟、壁画、古建筑,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就是我的创作源泉,在宣传山西的路上,真是有取之不竭的素材。”
作为非遗传承人,是需要受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只有这样,才能俯下身来搞创作、搞传承,在25年的与刻瓷为伴的岁月里,苗振洁就是这样做的。如今,她是太原市聋人学校职业教育中心特聘教师,在闲暇之余,教该校的聋人学生刻瓷。在她的工作室里,摆着大大小小的工具和瓷盘,学生们会在固定时间段来这里拜师学艺,在无声的世界里享受着学习一门技能的快乐。“这可能就是我未来的使命,一方面用这门技艺弘扬太原文化、山西文化;另一方面,把这门技术传承给更多的人。就拿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学习能力很强,在无声的世界里可以更专注地完成作品,我也常带大家写生,把自己眼中的晋阳美景画下来,再刻在瓷盘上,唤起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或许以后,就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了,能把山西古迹、山西珍贵的文化遗产,镌刻在瓷盘上!”
据了解,以北齐壁画为展示元素的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预计在下半年就要开放,此时这组作品的问世显得那么恰到好处,墓室壁画以刻瓷画的艺术载体“重生”,成为了看得着、摸得着并可以近距离品味观赏的艺术品,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是的,这也是传承的力量!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1.苗振洁正在给山西晚报记者展示瓷盘雕刻。
2. 徐 显秀墓“同款”壁画被刻在了瓷盘上。
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