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汉将承包土地流转他人,走出村庄,凭借自己一门传统的烹饪手艺,自己掌勺当厨师,在家乡的镇子上,租了两间门面,开办了一家酒家。经营大半年以后,由于人缘有限,菜谱又不能推陈出新,生意开始逐渐萧条与惨淡,甚至到了濒临关门的地步。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为了使自己苦心经营的酒家能够绝处逢生,再现回暖与红火的势头,张老汉便关门歇业两个月,背井离乡,前往省城“新方厨师学校”参师、学习与充电。两个月后,掌握了一手新烹饪技术的张老汉,回到自己的酒店,重新开门营业,迎接着新老顾客。
没料到,一直人脉一般的张老汉,重新开张营业以后,太阳打西边出来了,镇里十几个村子的村干部,过往到镇上办事或接待客人,从来都不光顾他饭店的,这时候竟然都纷纷来到他这里订餐。一段时间内,张老汉的酒家生意兴隆,天天都爆棚。有的时候,包厢客满后,还有在外面候着的顾客,甘心情愿等先前入席的食客走后,再进入撤席后的包厢就餐。
尤其是儿子中学时代在镇里一些同学,接二连三地寻找到他的饭店请客与聚餐。一时间,张老汉酒家的食客源源不断,生意好生了得!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酒好不怕巷子深。这个时候,张老汉喜得合不拢嘴,觉得是自己厨艺提升带来的效应,心想:多亏自己歇业两个月,到省城厨校参师学习,掌握了一种新的烹饪手艺,做出了一系列特色的菜肴,才吸引过来这一批又一批的食客。
更使张老汉没有想到的是,半个月以后一天的傍晚,在县团委当书记的儿子也带着妻子来到了他的酒家吃饭,坚持掏钱埋单给他捧了一个场。
那天入夜,张老汉问儿子说:“你是得知我学了新的烹饪技术后,专程前往老爸的酒家捧场,给老爸的酒家撑面子的吧?”儿子诚恳地说:“不是哩,半个月前,县委已经公示我,拟任我们这个镇里的党委书记了。这些天我在市委的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我和你儿媳妇就来您酒家看您了。”
张老汉一愣,这才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是这样呀,你老爸还以为是自己学得了一手新厨艺,吸引来了酒家的新顾客呢。”那夜,父子俩交谈了很久。
儿子离开张老汉酒家以后的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张老汉的酒家又关门停止营业,贴出了一张“门面转让”的纸条。张老汉听从了儿子的安排,已返回老家的村庄,等着收回自己流转的承包土地,发展稻虾共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了。
□陈青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