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高校学生即将走向职场,开始人生新的篇章。求职不易,还需警惕骗局。6月29日,山西晚报记者从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法院获悉,该院办理了一起这样的案件。
调解员不断添加好友调解案件
2022年7月,求职心切的毕业生王某浏览网页时看到某教育培训公司的弹窗广告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后该公司工作人员不停地通过电话推销其就业培训指导课程,且作出许多令人心动的承诺。在大力宣传推广下,王某与该公司签订了教育培训合同并且支付培训费4980元。因刚毕业一下子拿不出这费用,王某通过贷款分12期付款的方式支付该培训费。但签订合同后,王某通过网络查询到该公司口碑不佳,存在大量投诉,多项服务存在夸大宣传,根本不能实现教育培训的目的。王某随即与该公司协商,希望解除合同,而公司工作人员拒绝了王某的请求后还将王某微信拉黑。
为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王某将该公司诉至小店区人民法院,案件进入诉前调解程序。案件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调解员纪建芳非常重视。一开始,被告的工作人员不接调解办公电话,调解员通过原告获得被告公司工作人员微信账号,尝试添加微信联系,但对方并未通过。调解员纪建芳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不断地通过微信添加好友的留言框介绍案情,并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经过不懈努力,被告公司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夸大宣传的错误,最终与原告重新添加微信进行沟通,并返还原告的教育培训费。双方达成和解,原告撤回起诉。
“五防三要”避免就业陷阱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法院提醒广大毕业生,要认真了解常见的就业陷阱,并做到“五防三要”,避免踩坑。
“五防”分别为:
一防黑中介。“黑中介”是指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找借口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凡是在求职中遇到此类情况,应立即求助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或公安机关,拒绝支付相关费用。
二防乱收费。“乱收费”是指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以用工为名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服装费等费用,再以各种理由拒绝毕业生入职或中途辞退。凡是在求职中遇到此类情况,要谨慎应对,拒绝支付入职前要求缴纳的各种非法费用。
三防培训贷。“培训贷”是指某些机构以高薪就业为诱饵,向毕业生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借贷支付培训费。个别公司人员甚至手把手教如何使用贷款软件。凡是在求职中遇到此类情况,切忌轻率借贷支付相关费用,要核实招聘企业的工商注册、企业信用等信息。
四防付费实习。“付费实习”是指某些机构向毕业生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实习岗位,但毕业生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凡是在求职中遇到此类情况,不轻信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拒绝支付相关费用。
五防非法传销。“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以购买商品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中,存在所谓“校园创业”的视频账号,吸引大学生付费加盟,实为不断发展下线,收取费用。凡是在求职中遇到组织者收取入门费,让参与者通过层层发展人员而获取报酬的,应立即远离。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或者被骗,立即拨打110报警。
“三要”分别为:
一要增强求职安全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课程,增强识别就业“陷阱”的意识与能力。
二要使用正规求职渠道。毕业生可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国聘平台等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和高校的校园招聘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
三要运用法律维护就业权益。了解学习就业有关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如在求职中遇到侵害本人合法权益情况,要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及时向学校求助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