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受家庭熏陶,白玉清爱上了雕刻艺术。下岗后,他用20余年潜心钻研雕刻技艺,涉足根雕、木雕、蛋雕、影雕等多个领域。今年2月,他获得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根雕雕刻技艺传承人殊荣。
走进白玉清的玉清雕刻工作室,各类雕刻作品创新独特,美不胜收。年过五旬的白玉清祖籍河北承德,为人朴实平和。1997年下岗后,他甘于清贫、执着追求自己深爱的雕刻艺术,实属不易。
雕刻技艺中,白玉清更偏爱根雕和木雕。他说,根雕、木雕关键在选材上,用材必须选择坚硬、木质细腻、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同时,被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地坚硬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佳材。
白玉清常常将野外的“朽木”捡回家进行创作,因此,一件件木雕、根雕作品似雄鹰、如猛虎、像飞龙,或形如丘陵起伏、山环水绕,又似碧玉白菜、老翁拄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的根雕作品曾在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民间工艺品展、第五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获得过金奖、银奖。
白玉清的影雕技艺水准也很高,他的影雕作品《八骏图》曾荣获大同市民间艺术迎春展二等奖。他说,影雕具有摄影光学同等艺术效果,又能体现绘画笔触技法,对创作者的腕力和眼力要求极高,在雕刻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差错,需要有经年累月的功夫,才能创作出叹为观止的作品。
近年来,白玉清先后被评为大同市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优秀雕刻师,获得新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同根雕和宝葫芦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殊荣,还担任省内外雕刻培训的讲师。“坚守一个匠人的初心和使命,必须静下心潜心钻研,还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了寂寞。”白玉清说。
山西晚报记者 刘俊卿 通讯员 龙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