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星之乡、康养福地、自在寿阳!这是寿阳打出的文旅标签。依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寿星文化之乡”品牌,寿阳县通过深入挖掘绿水青山的生态美、健康宜居的田园美、厚德仁孝的人文美,赋予寿星文化时代意义和丰富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新时代“德孝”文化,打造“寿星之乡、康养福地、自在寿阳”文化品牌,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为寿阳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赋能提效。
6月下旬,“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第九站来到寿阳,山西晚报采访团记者对话寿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庆林。
寿阳是长寿之乡、康养福地、文化摇篮
山西晚报:请您介绍一下寿阳?
高庆林:寿阳县位于太行山西麓,晋中市东北部,西接太原、东连阳泉,石太铁路、石太高速客运专线、太旧高速公路、307国道、339国道、216省道等贯通县境,与城乡公路连接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交通便利,区位优越。随着太原高速东二环、东山隧道和龙城大街东延工程的实施,寿阳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突显。寿阳平均海拔1200米,年均气温7.4℃左右,夏季平均气温17℃,凉爽舒适,是华北重要的休闲避暑康养胜地。
寿阳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既有自然与人文的相映成趣,也有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融,更有生态与发展的相得益彰。
山西晚报:寿阳的文旅资源有哪些?
高庆林:寿阳因位于寿水(现为白马河)之阳而称为寿阳。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设立了马首邑,西晋太康年间置寿阳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多年,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
全县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璀璨夺目,有不可移动文物629处、古建筑472处,总量居全市第二。县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龙泉寺、福田寺、普光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9项。县内宋、元、明、清、民国建筑遗存较多,北魏灵嵩寺石窟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宋代普光寺完整地保留了彼时建筑艺术特征,可谓精美绝伦,元代福田寺古朴大气,堪称文物瑰宝。
寿阳文化旅游资源众多。方山旅游景区、龙栖湖度假村、祁寯藻故里景区深受游客青睐,其中,祁寯藻故里景区还被评为山西省第一批廉洁文化阵地——廉洁文化景观之一。尹灵芝烈士纪念馆成为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党日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打卡点,宗艾下洲村、南东古村、平头黑水村等一批文旅乡村以及“潇河烧烤部落”的沿线村庄成为广大游客户外休闲、踏青游玩、亲子娱乐的重要去处。全县成功申报1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宗艾镇下洲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平头镇黑水村也于2020年成功申报第二批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寿星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个系统工程
山西晚报:近年来,寿阳在打造红色文化、廉政文化、乡村旅游等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寿阳的文化新名片是什么?
高庆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寿阳需要有一个有独特地域识别度的、大众认可和喜爱的、有亲切感吸引力的文旅主打品牌,以便给人们一个更好的“来寿阳的理由”。
寿阳拥有“中国寿星文化之乡”和“中国寿文化研究基地”两块金字招牌,在综合寿阳的地域气候、生态美食、人文历史等因素基础上,全县拟推出“寿星文化”品牌,以此展示寿阳形象,融合文旅资源,带动产业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山西晚报:“寿星文化”有哪些内涵?
高庆林:我们说的寿星不是天上的星星,而是我们身边的长寿老人,寿星文化也不是神仙文化,它是包含了生态文明、饮食起居和人文素养在内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民间吉祥文化,它弘扬的是厚德仁孝的家风传承,倡导的是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展现的是好山好水好人家的美好画卷。寿星文化至少有三个维度的内涵:
一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美。寿阳位于太行山西麓,群山叠翠,小河流淌,气候凉爽。鹿泉山、长寿山等山峰此起彼伏,寿水、潇河、桃河等河流纵横流淌,“寿水清波”美景尽收眼底。全县耕地面积11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9.68%,草地覆盖率82.46%。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凉爽舒适,特别是夏季,平均气温仅有17℃,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故而民间流传着“常来寿阳走一走,至少活到九十九”。
二是健康宜居的田园美。寿阳昼夜温差大,黄土深厚,营养丰富,是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盛产玉米、小米、黄豆、荞麦等优质杂粮。本地特色美食豆腐干、猪头肉、酸汤凉粉、黄米糕、油柿子等深受人们喜爱,畅销南北。富有特色的寿阳古镇、古村、古院,更保留了传统的黄土风情,一处处窑洞冬暖夏凉宜居舒适。水美乡村,森林乡村,文旅乡村,星罗棋布,潇河烧烤部落游人如织,炊烟袅袅。
三是厚德仁孝的人文美。寿阳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历史上涌现出了华严宗师李通玄、三代帝师祁寯藻、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尹灵芝等一批杰出人物,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而寿阳人之所以长寿,除了个体遗传、衣食充足之外,更离不开三点,一是自身有好性情,立德修身,包容坚韧,二是祖传有好家风,豁达仁厚,孝老爱亲,三是社会有好保障,关爱扶助,敬老孝老。由此,“德、孝”就成为寿星文化价值观层面的精华所在。
山西晚报:具体如何打造“寿星文化”新名片?
高庆林:寿星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集思广益。
一是要深入研究寿星文化,特别是挖掘寿星文化内在的生态文明、饮食起居、德孝文化内涵,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倡导健康生活、尊崇孝老爱亲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推动农康旅融合发展。放眼未来,坚定不移把文旅产业培育成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寿星文化旅游目的地,丰富产品业态和游客体验,让人们来到寿阳开心快乐,畅享美好,把健康幸福带回家。
三是要办好特色文化活动。努力推出寿阳公共形象IP和百态寿星,组织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推广和大众健康文体活动等,对德孝家庭进行表彰,引领社会良好风尚。
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朋友来寿阳观光旅游,在福山寿水间,触摸千年文明,领略寿星文化,更加健康幸福!
寿星福地,欢迎你!
山西晚报记者 李莉
历史沿革
西晋置受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年间废入中都县。
北魏孝昌年间侨置朔州于今县境;侨置太平县于今城关东10千米太平村,兼为太平郡治;侨置狄那县于今城关西5千米草沟村,属大安郡;侨置大安郡于今城关西23千米太安驿村;侨置石门县于今城关北10千米石门村,属广宁郡;侨置广宁郡于今城关西;侨置尖山县于今城关北10千米尖山村,属神武郡;侨置神武郡于今城关北20千米;侨置附化郡于今城关西北15千米古城村;北齐侨置燕州于今城关西13千米南燕竹镇;后均徙归原治。
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受阳县,属并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太原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属受州。六年受州治自今阳泉市盂县境徙此,八年徙今阳泉市赛鱼村。是年废受州,县改属并州。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受阳县为寿阳县。开元年间属太原府。
金兴定初年改属平定州。四年(1220年)置晋州,故治在今城关西北25千米寨北村。
元废晋州,县改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平定州。民国初年属冀宁道,道废后直属省。抗日战争时期分置寿东、寿西2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行署。
1945年复为寿阳县。
1949年属榆次专区。
1958年撤县并入榆次市。
1960年恢复寿阳县,属晋中专区。
1970年属晋中地区。
2000年晋中撤地建市,寿阳县属晋中市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