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全国各地的学生陆续迎来了暑假,不少学生都会选择找份兼职工作。7月5日,针对学生群体的兼职需求,太原反诈中心发布预警提醒,以下几种兼职工作千万不能做。
A 刷单类兼职诈骗最高发
“钱永远没有这么好赚,好赚钱的项目不是割韭菜就是诈骗!还有就是,不要刷单!不要刷单!不要刷单!”小陈是省城某大学的大二学生,不久前因遭遇刷单诈骗,无奈报警求助。案发后,她告诉民警,没被骗之前一直觉得骗子离自己很远,其实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感觉只有被骗过的人才能理解。
最初接触骗局是通过QQ群的广告,大概内容就是玩抖音,点赞可以赚钱。小陈之前也有听说过这种兼职,但是具体靠不靠谱就不太清楚了,她想再观望一下,毕竟群里这么多人。没过了多久,群里就有人发出盈利截图了,一张、两张、三张……这些截图就像是一只只黑手,不断地把她拉进了深渊……虽然第一次点赞或关注并没有多少钱,但是小陈确确实实挣到了一点小钱。做了几次任务以后,她成功提现80元。
小陈还想继续做,对方表示后续任务要从一个叫“云翼”的APP上领取。下载完毕这款软件后,有专门的客服把小陈拉入了新的QQ群。群里的人很活跃,也很友好。小陈事后通过警方分析才知道,这个群里除了她,其他人都是“托”。此后的任务不同于之前几块钱的小打小闹,一次任务可是有几千甚至几万的返利。而且,对方很“正规”,还把合同发了过来,说是要保证小陈的权益不受侵害。
“就是给你一种稳赚不赔的感觉,我也就想搏一把。”小陈说自己接受任务后,对方指引她进行了操作。系统界面随即显示操作成功了,可当小陈兴奋地点击提现时,却发现账户被冻结了。骗子后续的操作很“老套”,要求缴纳所谓的解冻认证金,小陈东拼西凑的3万元悉数被骗子卷走。
一直到去公安局报警,小陈说自己都还对骗子抱有一丝希望,还是在侥幸地想,如果不是自己操作有问题钱肯定能回来……小陈说,她把被骗的经历讲出来,就是为了警示那些普普通通的学生和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让大家以此为鉴。别相信网络刷单,10有9.9假,另外的0.1是你的侥幸和“迷之自信”。
警方介绍,在针对学生群体的兼职类诈骗案件中,刷单诈骗这两年一直位居榜首,主要原因就是它几乎可以和任何一个热门骗术融合,形成局中局、骗中骗,让人防不胜防。比如,一些学生群体想出租账户兼职跑分挣钱,“派单员”让你缴纳押金并出示个人收款码,开始的时候帮忙转账100元,就能得到105元,但是转账金额越来越大时,“派单员”就联系不上了,这就是“刷单+跑分”局中局。
B 这几种兼职工作涉嫌违法犯罪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学生群体受骗的类型与年龄也息息相关。例如,以16-23岁为例,这个年龄段一般是高中生或刚毕业的年轻人,有一定的辨别意识,所以不容易被虚假交易、杀猪盘等骗局迷惑。但他们心理防线脆弱,容易落入刷单、中奖返利、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冒充电商客服等电诈骗局陷阱。
除了不慎误入兼职诈骗的相关陷阱,针对警方近期掌握的情况,学生群体遇到下列这几种兼职工作,对方无论提供薪酬如何丰厚也不能做。因为,这些全都涉嫌违法犯罪!
帮助诈骗分子取现的工作不能做。不少不法分子为了快速转移赃款,会雇用人员帮其在线下取现并转移资金,有些兼职工作是帮其买贵金属等,并许诺高额报酬,其实这些工作就是充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洗钱的“工具人”。
买卖电话卡和银行账户的工作不能做。
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电话卡和银行账户,或是充当线下“卡头”“卡贩”,为了一时的利益变成了诈骗分子的帮凶,殊不知就是因为这些被卖出的大量“实名不实人”的电话卡和银行账户,被诈骗分子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使不少人因骗致贫,同时自己也会因此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
搭建GOIP、VOIP的工作不能做。
诈骗分子大多藏身境外,他们会以“高薪招聘”为诱饵,诱使求职者在国内租房搭建虚拟拨号设备实现远程操控手机卡,给国内受害人拨打诈骗电话、群发诈骗短信来实施诈骗。通过这些虚拟拨号设备将境外电话转化为境内本地电话,增大了迷惑性,导致受害人更容易被骗。
冒充客服电话引流的工作不能做。
有些诈骗团伙会招募“话务员”,要求入职者按照设定好的话术,非法获取到的公民信息名单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自称是各类平台的“客服”,引导受害人添加上游诈骗分子的联系方式。这种工作就是诈骗引流行为。
线下推广引流的工作不能做。
线下推广引流多以赠送小礼品为诱饵,要求扫描二维码或是用拉人建群、发送虚假广告来免费领取小礼品。而这些所谓的兼职工作其实是帮诈骗分子进行地推式引流,为诈骗分子下一步实施诈骗作准备。
C 看清陷阱别“踩坑”
陷阱一,高日薪陷阱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求职者期待“低门槛、高薪资”的心理,精心布置连环骗局,一步步引诱求职者上钩。求职者或是被诈骗,或是经诱骗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防骗指南:求职者要通过正规的招聘网站求职,根据自己的技能合理定位自己的期望薪酬,不要轻信“点击返现”“兼职刷单”“足不出户”“高薪日结”等虚假招聘话术。在求职时可以通过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现场查看用人单位营业执照等途径,仔细甄别招聘企业相关信息是否真实,注意个人信息保护,不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等信息,不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提防“传销”“电信诈骗”等非法组织。求职者在入职后,如发现应聘职位可能涉及网络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及时拨打举报电话,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陷阱二,乱收费陷阱
部分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以用工为由,巧立名目向求职者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服装费等费用,或要求求职者上交身份证件等,再以各种理由拒绝求职者入职或中途辞退。
防骗指南: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劳动合同法也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求职者要增强对虚假招聘或欺诈就业信息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对不法分子巧立名目收取财物、扣押证件的行为勇敢说“不”,一旦发现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陷阱三,黑中介陷阱
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冒充或伪造相关资质,以有关系可以“内推”为由,收取求职者高额中介费,而在收取费用后,将随处可接的低薪兼职工作介绍给求职者。
防骗指南:求职者通过中介机构求职时,应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合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注意查看中介机构的“一证一照”,即营业执照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有效期内),如果两证缺一的话,就是一个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同时,不要轻信中介机构的口头承诺,一定要与中介机构签订书面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包括意向岗位、薪资要求等。
陷阱四,“培训贷”陷阱
部分培训机构以“高薪资”“就业稳定”“不需要经验”等为噱头,高额售卖培训课程,承诺培训后提供工作岗位或配音、插图等接单机会,并向求职者指定或推荐借贷机构贷款缴纳培训费用。求职者最终往往未能成功找到工作,还要背上一笔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的贷款。
防骗指南:求职者要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要轻信培训机构所谓“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等诱惑贷款的承诺,不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及办理贷款。求职期间注意甄别招聘信息与公司资质,在情况不明时,多与家长、老师沟通,理性判断,谨慎选择。
山西晚报记者 辛戈 实习生 田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