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腿,按加工地区分,有南腿、北腿和云腿三类。南腿指浙江金华地区所制,又称“金华火腿”;北腿指江苏如皋、泰兴等地所制;云腿的产地以云南宣威为中心。
这里讲的岳阳火腿,不是湖南岳阳,而是山西古县。古县古称“岳阳”,于隋大业二年(606年)始至民国三年(1914年)历经1128年之久。古县的“岳阳火腿”可追溯到200年前。
民国二年《岳阳县志》记载:“火腿,岳制者名孔腿,邑侯孔漱山传此法因名,犹炙肉之名东坡肉也。金华腿而外以岳阳孔腿为最,亦土产中之佳者”。“宦游他处者,每购以馈亲友焉”。根据记载,古县火腿的来历与一位叫孔漱山的人有关。
孔广泉,字漱山,又字葵轩,浙江萧山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进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岳阳县任知县,咸丰二年(1852年)离任,曾任永济县令,咸丰五年任交城县知县,后升太原知府,署理山西按察使。这位远离家乡的县太爷,时常想念金华火腿,但岳阳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浙江与之相距数千里,总不能如愿。后来他从家乡聘来一位制作火腿的师傅,按照金华火腿的传统工艺,在岳阳县衙做起金华火腿来,火腿制成后,县太爷常用来招待往来官员,宴请当地士绅耆老,众人赞不绝口。
从此,金华火腿技艺落地生根,人称“岳阳火腿”,逐渐远销省城及京城。民国年间古岳阳城内腌制火腿者有三合永、永兴源、元兴永数家店铺,尤以三合永张焕陞腌制火腿得法。1933年10月举办第二届晋绥物产竞赛会,会期一个月,参会人数达25万多人次,张焕陞带去的火腿,曾获得竞赛会乙等奖。
制作此种火腿一般在秋后,选用较瘦的猪后腿,每条后腿约6公斤左右,把切下的猪后腿先用食盐和硝反复搓擦,然后放入用砖砌的池子里,这种池子砌在室内,如单人床大小,池内堆放猪后腿后,室内温度保持在30℃以上,1个月后,再搓一次盐,然后再放一个月,如此反复3-4次,时间达45个月。到第二年春天,将腌制猪腿取出,抹上小磨香油,在阳光下翻晒。反复抹几次香油,晒几次,火腿便制成了。形似琵琶,皮色焦黄,肉色红润,香气浓郁,鲜美可口。一般1公斤鲜肉可制半公斤火腿,多于清明前后上市。岳阳火腿可贮存2-3年,鲜味不变。食用前要先切成小块,放入水中浸泡透,待盐、硝基本泡出后,才可烹制食用。古县之“岳阳火腿”虽源于金华火腿,但从原料到加工均结合本地实际,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李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