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晋中篇

在传承中发展 在创新中融合 “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榆次新城注入活力

——专访榆次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樊彦广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王泽宇 马天翔  制作:李永江 李浩瑜

  •   这里,有春秋时期“魏绛和戎”的典故,是中国“和文化”的里程碑;
      这里,有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后沟古村,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这里,有被誉为“中国儒商第一家”的常家庄园,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这里,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等一大批闪亮的文化名片;
      这里,还有一群有激情、懂经营的新知识青年农民,用新理念、新作为赋能新农业;
      这里,有历史的厚重,也有青春的律动;
      这里,就是晋中市榆次区。
      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融合。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正在以开放包容的恣态,积极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新名片,为欣欣向荣的榆次新城注入活力。
      6月下旬,“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第十站来到晋中市榆次区,山西晚报采访团记者对话晋中市榆次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樊彦广。
      山西晚报:榆次有哪些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为何会拥有这些文化名片?
      樊彦广:榆次,春秋时期称“魏榆”,距今有3000多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比如,春秋时期“魏绛和戎”的典故就发生在榆次一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成为中国“和文化”的标志性里程碑,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上研究一下这段历史。也是从那时候起,榆次正式出现在史册记载中。再到后来,赵国重臣蔺相如、后汉高祖刘知远、宋朝名相寇准、明朝廉吏褚鈇等都生于榆次。
      榆次,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良好,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农业生产活动的痕迹。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榆次农耕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以“米面之乡”久负盛名。比如,东赵乡的后沟古村就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中国的古村落抢救保护就从这里开始,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示范基地,冯骥才等一批著名学者称赞后沟是“心中最珍贵的文化乡愁”。
      榆次地理位置优越,素有“旱码头”之称,自古就是南北集散枢纽、商贾云集之地。明清时期开拓万里茶路的车辋“常家”、票号钱庄遍布全国的聂店“王家”等,与祁县、太谷、平遥的商人,一起创造了名扬四海的晋商奇迹,现存的常家庄园被誉为“中国儒商第一家”,因此说,榆次也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历史的厚重回响和大自然的馈赠,孕育了榆次这方热土灿烂的文化瑰宝,先后被赋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等一大批闪亮的文化名片。
      山西晚报:新时代的榆次已深度嵌入山西中部城市群核心圈层。仓储物流、装备制造、现代商贸、都市农业、文化旅游等等各类产业加速崛起壮大,可以说是众潮澎湃,百舸争流。近年来,榆次又培育了哪些文化新名片?
      樊彦广:历经岁月积淀,榆次境内有140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发展了11处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在传承中发展文化,在创新中融合文化,立足于背靠太原大市场这个优势,依托绿水青山,良田沃野,以及榆次人民对农业的深厚情感,着力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榆次文化新名片,以“文化”为底色,以“特优”为品牌,以“融合”为基调,走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我想,这也是这次“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活动意义所在。
      山西晚报:目前,榆次打造了哪些农文旅融合示范片区?
      樊彦广:全区围绕农文旅深度融合,一是打造示范片区,目前,形成了以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百里蔬果田园文化体验廊带和太行一号旅游专线为主体的示范片区,聚集分布了70%的旅游景区、80%的产业标准园、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沿线乡村旅游年接待超过360万人次,农民年收入中产业收入达到2.7万元以上。
      二是培育经营主体。发展了三郝农科、清清苹果、林果丰等一大批休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小西沟和后沟古村等一批农旅体验示范点,既有传统农耕文化,又有现代潮流元素,既有特色农产品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参与,还有从吃到住到游玩的全生态体验,非常符合都市人群的休闲消费需求,平均每天有近万人来榆消费休闲。可以说,榆次已经成为太原及周边地区“周末游”“周边游”“自驾游”的重要目的地、集散地。
      山西晚报:我们了解到,榆次有一群新知识青年农民,备受各界关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樊彦广:是的,他们中有的是海外归来,有的是大学毕业,有知识、有激情,懂经营、能带头,怀揣梦想奔赴田园,返乡创业,组建了全国首个“青年农民联合会”,成立了“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用新理念、新知识、新业态、新生活、新作为,示范推广农业“三新”技术30余项,带动周边5万余农户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媒体争相报道,已经成为榆次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山西晚报:未来,榆次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打算如何走?
      樊彦广:下一步,我们要久久为功继续擦亮农文旅融合这张文化新名片,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蹚新路、做样板。
      一是要大力发展沉浸式文旅体验,用足用活晋商文化以及古村落、古寺庙、古景区等资源,把沉浸式场景设计嵌入各个文旅空间,形成独具特色的沉浸式消费体验生态,着力打造全国沉浸式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是要全面延伸拓展“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精深加工”等模式,特别是近期区政府已与四川大学启动共建榆次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力争用5年时间将这一“接二连三”的希望产业、阳光产业、富民产业做到千亿级水平。
      同时,我们以“榆次好吃吃”作为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对外宣传推广,加速把我们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打造全省最具影响力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区。
      总之,榆次,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也是一个开放包容、欣欣向荣的新城,我们热切欢迎社会各界来榆次投资兴业,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山西晚报记者 李莉

      历史沿革
      榆次,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
      公元979年,宋太宗灭北汉,毁晋阳城,诏废并州太原府,废太原、晋阳二县,新置并州军事,移治于榆次。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榆次地非要会”,移并州军事治所于太原新城,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1954年将榆次县城关区改设榆次市。1958年,撤销榆次、寿阳2县,并入榆次市。1960年恢复寿阳县。1963年,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1971年,恢复榆次市,榆次县迁驻长凝。1975年,榆次县迁驻榆次市。
      1983年7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榆次县,将榆次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榆次市。
      1999年9月24日,国务院(国函〔1999〕124号)批复同意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榆次区;晋中市设立榆次区,以原县级榆次市的行政区域为榆次区的行政区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06期

    • 第2023-07-05期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7-03期

    • 第2023-06-30期

    • 第2023-06-29期

    • 第2023-06-28期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6期

    • 第2023-06-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