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艺文

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韩愈《晚春》:中国人生命中的镜像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常有的景象:从百花齐放到落花纷纷,太阳从暖阳变成烈日,人们的心情往往是挽留和惋惜春天的逝去。
  但这首诗里却没有这种味道,对于即将到来的夏天没有过多忧虑,甚至对于春天美景的消亡也没有一丝伤感,反而通过两类植物的不同表现,来表达在这个晚春的季节,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精彩。
  诗因为短,高度浓缩的字词,内容留白非常多,也给读诗的人有很多种故事的讲法。
  我们来看看第一种:诗里面有两个主角,春天的两类植物都比作了人,一类是草木,一类是杨树榆树。前者姿态各异,万紫千红,此刻正在斗芬芳,而另一类没怎么多想,在天上胡乱飞舞着。
  一个是多彩的,一个是白色的;一个是有着自己目标地“斗”,一个是漫无目的地“飞”;一个是“知春”,一个是“无才思”。如果把这个春天当做生命,这就是生命的两种状态。
  晚春,春天的尾巴。这首诗是诗人在自己晚年时候写的,诗人年过50,壮心不已,即便知道自己即将迎来老年生活,生命快要走到终点,仍然奋发作着“百般红紫”。而对应的是很多年少的人,在浪费着自己的时光。在诗人看来,这真是“无才思”的表现,没有珍惜时光,是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一点幽默,也带着一点讽刺。
  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故事便又有了另外的解读:同样把春天理解为世间,草木理解为人。人生百态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知”的人,他们选择了“斗”,选择了使出浑身解数来留住春天,也有“无才思”的人,他们选择了无忧无虑地和春天一起开始、一起结束。两种生命不是对立的,大自然中不可能只有芳菲,也不可能只有知春的草木,那些没有才思的人,化作雪一样在漫天飞舞,不也是春天的一景吗?
  草木无情,偏偏这里的草木又有知,又惟解。
  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里窥探出另一个故事:中国古人的朴素世界观里,因为没有创世主神的位置,所以是没有“一”这个概念的,我们中国人的“一”等于“无”,或者我们的“一”是若干万事万物的对立和统一,中国人说天圆地方,认为主宰世界的“天”是圆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任何事物都是在配对和循环当中,一定是配对组合的。
  读唐诗中的音律平仄,上句和下句是正好相反,而看唐诗的词语和意思,在律诗中要求,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要词义相反对应,这叫对仗,对对子就是这个意思。“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如果对不上,在唐诗里就叫“失对”,感觉这个诗是不平衡的。
  拿这首来说,有了一个知春的草木,必然会有一个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有红紫的芳菲,就应该有漫天无才思的杨花榆荚。理解了这一层,你再来看大自然,看人生百态,有雅有俗、有善有恶,有云天阔、有海鱼潜,众多生命和现象都是以对应镜像的方式存在,等待你的发现。

十八花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10期

  • 第2023-07-07期

  • 第2023-07-06期

  • 第2023-07-05期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7-03期

  • 第2023-06-30期

  • 第2023-06-29期

  • 第2023-06-28期

  • 第2023-06-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